近日,媒体报道沪郊青龙镇遗址出土许多珍贵文物,引起了人们关注。青龙镇是唐宋时期具有都会气象的市镇,也是上海最早的国际性港口。
在远古,上海西部已冲积成陆,唐代初期,今上海市区除了杨树浦东端和复兴岛等处,绝大部分都涨出海面。随着海岸线的推进,吴淞江河口形成被叫做沪渎的喇叭形,海湾喇叭形海湾由此往东张开,扩展至今江湾、北蔡一带。
青龙镇地理位置优越,很早便出现渔村,唐代天宝二年(743年)建报德寺(俗称青龙寺),后来又造七级宝塔即青龙塔;天宝五年(746年),村落演变成初具规模的镇,东边临海的辽阔水域成了良港,而高大的青龙塔则起到航标作用。至天宝十年(751年),析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设华亭县(辖境大致包括今上海松江、青浦、金山、闵行、奉贤、浦东等区及吴淞江南岸之地),县治即今松江老城区,从此古代上海地区开始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建制。随着太湖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青龙镇应运而兴成为著名外贸港口和商业重镇,在长庆年间,苏州一带的贡物均由此转口北运;大中年间,日本、新罗(朝鲜半岛古国)的海舶也出入港口。五代时期,青龙镇为吴越的主要通商港口,对外与日本、高丽(朝鲜半岛古国)、大食(阿拉伯帝国)等均有贸易往来。
到了北宋,青龙镇的街道极为繁华,如应熙的《青龙赋》赞叹:“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富东南之物。讴歌嘹亮,开颜而莫尽欢欣;阛阓繁华,触目而无穷春色。宝塔悬螭,亭台驾霓。台殿光如蓬府,园林宛若桃溪。俪梵宫于南北,丽琳宇于东西。绮罗簇三岛,神仙香车争逐;冠盖盛五陵,才子玉勒频嘶。杏脸舒霞,柳腰舞翠。龙舟极海内之盛,佛阁为天下之雄。”其中所述盛况,一般的江南县城都远不能及。青龙镇的港口也比从前兴旺,如嘉祐七年(1062年)所刻的《隆平寺灵鉴宝塔铭》记载:“自杭、苏、湖、常等州日月而至;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岁二三至;广南、日本、新罗岁或一至。”这证明那时我国各地商船均停泊青龙镇,日本、朝鲜半岛持续有舟至此。
尤值一提,青龙镇在北宋更是文气凝聚:米芾担任过镇监,梅尧臣住过一段时间并编撰《青龙镇志》,苏东坡在这里触景生情吟过诗篇,到过华亭县的秦观、唐询、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等应也曾驻足于此。
据考,青龙镇的范围最大时曾达25平方公里。随着海岸线的不断东移,吴淞江在南宋中期已穿越今上海市区,大致从今北新泾、曹杨新村至中远两湾城向东北连接虬江路,经江湾抵虬江码头,再沿复兴岛以北段黄浦江出吴淞口(时称大跄浦口)注入长江;南宋后期,其下游淤缩日益严重,海舶难以上溯青龙镇,新崛起的上海镇(今中华路、人民路环线内)逐渐取而代之。青龙镇遗址中心部位在今青浦区白鹤镇塘湾村陈岳一带,因地理环境的巨变使古港口原来的风貌难以寻觅,唯有青龙寺依然香火旺盛,青龙塔依然巍峨耸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