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还是想不明白,我这个腿有残疾的写作人,来写一位双腿充满魅力的舞者(同时也是位舞蹈教育家),这究竟是生活的幽默,还是命运的调侃。不过不管怎么样,我对此的心态是保持淡定,既来之则受之。
那还是在2009年,上海市文联策划的“海上谈艺录丛书”邀请我撰写中国卓有成就的舞蹈教育家袁水海的传记。我当时在电话中谢绝了。我说一方面对舞蹈不熟悉,怕写不好;另一方面,当时我正着手于上海文艺出版集团策划的大型丛书《巨变》的采访写作,平时又要上班,腾不出时间写一部在内容上和艺术上要求颇高的人物传记。组稿编辑在电话中不依不饶地说,不熟悉舞蹈你可以熟悉,一时没有时间可以等你有时间。
结果这一等就等到了2011年夏。
那年夏天的一个周六上午,在上海文学艺术院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真如西村袁水海先生的家,我也得以认识了年高德劭,一脸慈祥的舞蹈教育家袁水海老人,还结识了和他相濡以沫的老伴温小铁。80岁的温阿姨年轻时曾是国家体操队的体操教练,性格爽朗、快人快语、充满活力。这次见了面我才知道,袁老因为前几年患过脑梗,治愈后留下后遗症,说话吐字不清,语速极慢,记忆力也有所减退。这就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了困难。而我既然要写袁老,交流是必需的。我们当即约定,就从下周六开始,每周六上午来采访。此后多亏温阿姨,她每次都为我们做“翻译”,并为我准备文字资料。当那个炎热的夏季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对袁老的采访终于告一段落。采访工作完成后,本来我想暂且放下手头正进行到一半的书稿,先来写这本《舞蹈托举的人生·袁水海》,不料刚写了个开头,前面那家出版社开始连连催稿。结果等那本书完成,再回过来写《舞蹈托举的人生·袁水海》,待到杀青,不知不觉已迎来2012年的炎炎夏日。
那天,当我给袁老和温阿姨送刚完成的书稿,请他们审读指正的时候,温阿姨对我说的一句话,着实让我感动不已,并因此觉得,就冲着温阿姨这句话,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为写作这本书所经历的辛苦和劳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温阿姨是这样对我说的:“现在这本书对我们来说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很高兴交了你这个朋友。”
对我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经历这次采访和写作,我和袁老与温阿姨已成为忘年交。在采访过程中,我不仅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和当下,更感知了他们的内心和思想。他们一直以来所持的随遇而安、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处事低调的生活姿态,让我肃然起敬。他们一路艰辛,相携走过的跌宕起伏的风雨人生,尤其是在爱子12岁不幸因病夭折时,他们强抑悲痛,相互勉励,努力振作,终于走出低谷,继续前行,那份坚韧着实不易。
我戏称袁老和温阿姨一位从事舞蹈教育,一位从事体操教练,是文体一家,珠连璧合;是“天仙配”。袁老听了呵呵直乐,温阿姨则笑道,还“天仙配”呢,咱俩呀,大吵虽不闻,小吵天天有!我知道,其实袁老和温阿姨的天天小吵,还就是为了彼此对“文”与“体”不同的艺术观点和看法而纠结。殊不知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小吵,使他俩的晚年生活充溢着别样的温馨和情趣;家里也陡添了别样的生气和活力。
另外,我还是要在此真诚地感谢温阿姨对我写作本书给予的帮助。最后,我也要向你——亲爱的读者道一声谢:谢谢你拿起这本书。
本文为《舞蹈托举的人生·袁水海》一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