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嗔住的茅山有不少处泉眼,有精通茶艺的施主说,这里的泉水很适合泡茶,用煮沸的山泉水去冲泡茶叶,比寻常的白开水更能发挥茶叶的原味。
对于茶艺,戒嗔懂得的很少,虽然偶尔有施主看到戒嗔坐在寺里的后院里,端着一杯茶水慢腾腾地在喝,看过来仿佛很雅致的样子,但事实上,茶水对戒嗔的意义只是解渴,茶水的质量是好是坏,戒嗔基本上是分辨不出的,至于茶叶中的文化就全然不通了。
精通茶艺的施主还说,浸泡茶叶的泉水也分好坏,越是从高处取来的山泉水,水质越好,虽然戒嗔不通茶艺,但对于施主的这种说法,还是很认同的,因为戒嗔看到过很多次戒痴师弟在水中小便的情形,再好的茶叶如果是用下游泉水浸泡出来的,戒嗔也是决计不喝的。
有一段时间,天明寺的山泉茶水被传得十分响亮,时常有施主慕名到寺里来喝茶,为了待客,戒嗔和戒傲也会上山取些山泉水回来,满足施主们的愿望。当然戒嗔和戒傲上山取水也仅限于天气好的日子,因为虽说茅山的山路并不陡峭,但若是下了雨雪便会变得十分难行。
曾经有过一次例外,有一年冬天,下了挺大的雪,寺里来了一位老施主和一位年轻的施主。老施主说自己是离乡多年的本地人,这次特意带着孙子从外地回淼镇过年。老施主说了许多天明寺的往事,还特意谈起山泉茶水,她说,自己多年前曾经喝过一次,到如今依然记得那茶,味道很独特,有种悠然的清香。
看老施主一副非常回味的样子,我们也不忍心让她失望,最后戒傲师弟随着老施主的孙子一起上山取了半桶水,特意为老施主泡了一杯茶水,老施主开心连连向我们道谢。
第二天,老施主下山去以后,戒嗔在院子里无意中看到了昨天用来给老施主取山泉水用的木桶。
戒嗔把桶拿进屋子的时候,忽然看见,桶里结了厚厚的一块冰。戒嗔估计,是因为戒傲师弟前一天取来的山泉水比较多,最后只是用了一小部分给老施主泡茶,而盛着剩下来泉水的木桶被他随手放在了院子里,因为天气太冷,所以剩下的山泉水便冻成了冰。
看着水桶里的冰,戒嗔忽然想,同样的来自茅山的山泉水,其实在一个夜晚之后,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留在厨房里的那一半泉水变成了清香的茶水,而留在屋外的那一半泉水最终却变成了冰。
其实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有时候是很大的,只是一墙之隔,本质相同的东西,便有了天壤之别。想要变成冰,还是变成茶水,并不在于山泉的本身,而是在于我们想把水桶放在屋里还是屋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