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去年大红,我说的“唇舌之间的中国”,与“吃”无关,但也与“口”有关,指的是可发声也可默念的中国语言,在这篇短文里特指汉语中的成语。何谓成语?《辞海》释义为:“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所指多为确定的转义……”外国语中也有成语,但远不如汉语中的成语如此宏富和源远流长。据统计,汉语成语有四万多条,绝大部分来自古籍经典。即使有些在古时为口语,但因为今人只见诸典籍,就以为都来自书面语言。反过来说,书面语言如广为传播,也就同样可以活跃于芸芸众生的唇舌之间,成为活的语言。
之乎者也的文言文至近代逐渐成为佶屈聱牙的东西,终于被白话文运动一举革了命,但是作为文言文中的那些被称为固定词组也即熟语的东西——成语,却因为有强大的生命力如劫后余生似的保留了下来,有的还成为现代汉语的特殊构成。文人雅士们在写作时固然离不开经久耐用的成语,有时在特定的语境下也会稍作变通;即使文化不高的人,在日常言谈中也会不时冒出几个正好适用的成语。
中国的成语之所以香火不断,因为它们总是那么地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恰如其分,时不时地令人脱口而出,听者也能心领神会。它们是如此精炼又精准地表达了一种人生经验、境遇和感悟,或者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深度提炼,抑或寄托一种道德理想和伦理情怀。人性的善善恶恶、人品的美丑贤愚、政治的清明或腐败、民风的淳朴或恶俗,在四字句式中竟然都有终极式的描摹或概括,这不能不令人叹服古人的智慧和锤炼语言的功力。从产生自世界文明轴心时代中国区域的那些凝练的词组,到历代优秀作家作品中不断丰富增量的熟语,可以组织起锦绣般灿烂的文化拼图,自然也不无封建性的糟粕,从而可以进一步了解什么是中国。
既然成语类似于中国文化的基因表达,那么就不应该任意篡改和滥用。可是在一些功利主义泛滥的领域,滥用和肆意篡改成为一种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现象,这尤以广告界为甚。如“你来我往”、“彬彬有礼”被篡改成“你来我网,宾宾有礼”作为网吧广告;更有甚者,“有志不在年高”竟被篡改成“有痔不在年高”作为治疗痔疮的广告。还有“默默无蚊”是蚊香广告,“咳不容缓”是止咳药水广告,“随心所浴”为浴室广告,“有口皆杯”、“一步到胃”是酒广告,“牙口无炎”是牙膏广告,“骑乐无穷”是摩托车广告,“与食俱进”是饭店广告,“快治人口”为治口腔炎的药物广告。连未经篡改的“当之无愧”,也不幸成了当铺广告。商家用脑筋急转弯之类的小聪明和轻薄的小伎俩自以为得计,实质是误导群众,误人子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语言灾害。这也是“唇舌之间的中国”,却是浅薄和轻浮的中国形象,就像一切负面事物对中国造成的伤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