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小学生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四眼(即戴眼镜的)”多。经统计,大约占一半以上。吓人?我们读书时“四眼”很少,绰号却不少,周围相当一部分同学身上背着五颜六色、稀奇古怪的绰号。比如脑袋瘦的叫“小头”;人高的叫“长脚”;姓名“曹培”沪语发音走形的叫“柴爿”;脸扁的叫“桃板”;喜欢起哄的叫“欧”;心宽体胖的叫“捞肥”……
绰号系根据某人身上一些特征给取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称谓。《水浒传》之所以经典,一百零八将个个具备绰号是个因素。另外美国NBA里的那些大牌球员,也大多数有绰号。球员的打球风格和脾气性格从绰号中一目了然,无意之中为美职篮的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一个响亮的绰号极可能盖过其真姓大名。我们中学一群同学聚会,五十出头的人互相见面,我是不大好意思再喊老同学绰号了,可女同学顾不了什么礼数,仍然嬉皮笑脸直呼男同学的绰号。被叫的同学竟然毫不动气。当那些熟悉的绰号又在空气中传递时,曾经的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仿佛重现。实在令人感想、感喟。
虽然要把绰号起得贴切、形象,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费脑筋、讲究技巧,但总有爱开玩笑的人乐此不疲。因此当晚报和上海东方篮球俱乐部为弘扬海派篮球文化,联手推出“为大鲨鱼球员起绰号”活动后,立刻招来了一批热心读者积极参与。本人顶顶乐意同晚报互动,自然要轧上一脚,滥竽充数。
接下来翻字典抠字眼,搜索枯肠绞尽脑汁,帮球员们起绰号。根据打球风格、脾气性格和外形长相,我分别为刘炜起“刘大厨”。理由是刘炜乃一队之长、场上灵魂,犹如饭店大厨,烹制一桌盛宴全靠大厨调度;蔡亮起“蜘蛛侠”,理由是他臂长,双手挥舞起来好比蜘蛛结成的网一般严密;张兆旭起“北极熊”,理由是他在禁区内一站,正像体大力大北极熊,不用起跳就能一巴掌将对手的投篮盖掉;刘子秋起“小豹子”、孟令源起“牛皮糖”、冯甜起“跳蚤”、季祥起“大象”、吴洋起“工兵”、彭飞起“彭门飞甲”、外援米尔萨普起“百得”、怀特起“二师兄(该老兄长相酷似唐僧第二个徒弟)”,王勇、王立刚两人因为姓偏“黄”,不好拿捏,故忍痛割爱。
挖空心思起绰号,得意洋洋发给编辑,我稳坐太师椅静候佳音。不料等待过程一波三折:先是有球员计较不愿领受;后是有球员转会或离队;最终公布的结果仅3人。刘炜唤“刘大队”,跟我起的一字之差,但奖品谬以千里;蔡亮唤“蜘蛛侠”,与我起的一字不差,但奖品被别人抽走;张兆旭唤“橡皮擦”,他这么大的块头怎么能比喻成一块小小的橡皮?至于其他球员不知为什么没下文。
实际上起绰号不带点恶作剧就没意思,其本身就是好玩、搞笑、易记,但千万不可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