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他们是寻常百姓,他们是平凡人物。他们无私奉献,温暖世间;他们坚韧努力,实现梦想。
本报今起推出《百姓故事》,从普通人的视角,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书凡人真情,颂凡人大爱”。
每周日,让我们相约《百姓故事》,一起用心感受凡人传递给我们的“正能量”……
20多年前自发带领市民到虹口公园(现鲁迅公园)率先举行“大家唱”的王金生老先生,1月因病逝世于日本大阪,临终前要求家人把他葬回绍兴老家前,先到鲁迅公园走一圈。
昨晚,听闻老王路过上海,歌友们自发赶来以歌声为他送行。而鲁迅纪念馆特地免费提供茶室,供老王生前好友相聚。虹口文化局的群文干部也来致辞——这都是一天之内组织完成的。老王的两位女儿在日本生活20多年,起初并不理解为何父亲坚持要回一趟公园,但是“迎送会”的现场让她们最终明白了原委,正如挽联所书:“一切诚意终当相遇,百般想念总能放歌。”一座城市里,能有那么多市民主动为普通人长歌当哭,自是显出对美德的爱戴与尊重。
高歌唤友
享年86岁的王金生,是“公园大家唱”这一群文活动最具规模的形式的最初发起人。自上世纪80年代,他在当时的虹口公园,以高唱革命老歌“呼朋唤友”并被媒体报道之后,“公园大家唱”这一形式在全国其他城市也陆续遍地开花。有意思的是,他不仅主动教唱,还请大家唱完后一起吃饭——都是他埋单。虹口公园大家唱的第一架手风琴,是他掏钱买的;第一个谱架也是他掏钱买的……哪怕歌友们外出春游找钱时拿到50元假币,也是他拿出自己的50元,然后当场撕毁假币……大家都称赞他为人慷慨豪爽,“三天没看到他来公园就会想他”。曾为他拍过纪录片的资深编导王韧表示:“我现在在北京等其他城市的公园里看到市民合唱,就会想起老王。”他还透露,也就是在前天得知老王要来走一圈的消息。一同拍入纪录片的歌友闻乃荣、李晶和邢玲妹等就主动来电表示要在“迎送会”上为老王高歌——迎,是指迎他从日本回来;送,也就是送行。
等候老王
王韧拍摄的纪录片《唱歌的故事》成为众多歌友等待老王家人一行的“序幕”。
昨晚7时,8桌老人一边看纪录片一边等候老王。老王的女儿王蔚、王玲莉及其家人,昨天早上从日本大阪出发,先抵达京都,从家庙里捧出包着蓝印花布的骨灰盒,于晚上8时赶到上海鲁迅纪念馆。王蔚表示,她一开始还有点想不通:自己在日本的家拥有庙宇和坟地,为何父亲要坚持回来?
小妹王玲莉作为家属代表讲了一个从未对人讲过的故事。当她5岁,姐姐7岁时,母亲去世。1年后的某晚,父亲带她俩去了和平饭店,吃了当时最好吃的冰淇淋。随后,三人一起到外滩江边散步。父亲突然对她俩说:“你们两个回去吧,我没办法把你们养大。”当时是文革时期,她俩模糊地觉得父亲要跳江,害怕得不知所措,只好以要去小便的借口拖延时间。最终,两个女儿连哄带骗把父亲拽回家。两个孩子不敢睡去,一起拉着父亲唱了一宿的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风在吼,马在叫……”当父亲在日本病危时,他们还是以唱歌的方式,希望他的指标回复正常……
一路歌声
《松花江上》是老王最喜欢的歌。他生前歌友邢玲妹说,就是因为这首歌,她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与老王在鲁迅公园结识。与她一起发起“以歌送行”的歌友还有帮老王找医生的闻乃荣,1994年就与老王一起并肩歌唱的李晶等。他们平时唱歌的地方,就是鲁迅纪念馆门口的空地。
鲁迅纪念馆馆长王锡荣早就与老王打过照面。当曾经也拍摄过鲁迅相关纪录片的王韧,向他提及要出借场地的时候,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这位具有人文情怀的馆长表示:“鲁迅纪念馆第一次为普通人举办这样的活动,不仅因为鲁迅公园是合唱的活动场地,更是因为市民的歌声,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真的中国人的真声音’。”他表示,正是“真的声音”感染了鲁迅纪念馆的员工,“相信鲁迅先生也会被感动。当时,送鲁迅先生也是一路歌声……”此外,文化场馆也应该更多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文化使者。在这里,以高歌的方式为老王送行,分明也是表明,将继承他的遗志,继续把民族的真声音,传递到各地、传播到各国。
百般思念
在向老王三鞠躬后,所有在场的四五十位歌友,在他的遗像前,一起高唱了他最爱的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的家乡?”三个月不敢正视父亲遗像、不敢打开父亲房门的王家两位女儿,感受到“歌声,就是安慰。我们现在理解了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来一遭。”
王韧带着自己的一大包茶叶,为歌友们一一泡茶,“老王确实把我的电话,留给他女儿了,但是千叮咛万嘱咐‘不要麻烦人家’。我听得真感动。我拍片的时候就一直随大家叫他老王,这两天才知道他叫王金生。他看起来像是配角一样,但是事情就是这样,当年他自发搞合唱,今天大家自发来看他,就像挽联一样:一切诚意终将相遇,百般思念总能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