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许多咖啡店,小小的,却各具特色,别致而时尚。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角落,安安静静,不在闹市,常常是在某个小区里。谈不上面积,格局宽松,暖暖的布艺沙发,窗台上吊兰碧翠,桌边绿萝,有老板自己从世界各地旅行带回的饰物,随意散落。客人像在自家客厅。隔壁的诗人,是否百年前走过这里。窗外弄堂口,小贩吆喝声,婆婆妈妈家长里短,温馨而自在。有次路过陕西南路,偶然发现一家咖啡馆,橱窗摆满老玩物。字画、青铜、陶罐、瓷器,走进去,正对面墙上悬挂一把琴,边上一行字“高山流水,谁是知音”。捎带出售杯碗盘碟,精巧雅气。店里一口大缸半人高,里面铺满鹅卵石。梅兰竹菊满眼尽是,每桌一个小本,手绘封皮,打开,扉页写着“讲几句吧……”有趣。我在落地书架上发现一本老版插画,竟是《雷雨》手抄拓本。想起那句“生命是一册事先装帧,编好页码的空白书,过往情事对人打扰,好比撰写时笔力太重,墨痕渗透,无法磨灭了……”回家路上心里在想,一定再去,再去。
商务咖啡馆壁橱轩敞,人来嚷嚷,享受被拥挤裹挟。程式化管理环境,流水线制作,咖啡是一种商品。咖啡馆本意,北辕适楚。还是喜欢私家咖啡馆。隐于街巷,静谧弄堂深处,看到招牌,不敢贸然进入。就是普通民居,个性鲜明而暗自芳华。空气、光线、声音、器皿,很多迷恋的理由。北方朋友来沪,去喝咖啡,避开繁华大道。秀外慧中,韬光养晦,腔调深入骨髓,习惯隐藏。门楣朴素,极少装修,门口不起眼的一块小黑板。咖啡香味穿堂越窗,馥郁丝丝缕缕。不打广告,完全口口相传。只要踏入,惊喜出乎意料。推开老式木门,映入眼帘是一个小院,一花一草,精致,不声不响。找个靠窗位子坐下,像隔着一条河,望到另一个世界。世外桃源。老板是个法国华裔,闲聊,他说,院子里有一棵泡桐,原已几近枯萎,咖啡馆开了一年多,突然有天,它开花了。神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