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本报记者蹲点上海车展一周,热现场背后有冷思考——
~~~本报记者蹲点上海车展一周,热现场背后有冷思考——
~~~本报记者蹲点上海车展一周,热现场背后有冷思考——
     
2013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主品牌 逆势“突围”三大挑战
本报记者蹲点上海车展一周,热现场背后有冷思考——
胡晓晶
■本周末,上海车展这样的人流拥挤场面或将再现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本报记者 胡晓晶

  继上周日开幕首日创下15.2万人次的单日峰值后,2013上海车展明后天预计又将引来新一轮“大客流”。作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车展,今年的上海车展吸引了18个国家和地区近2000家厂商参展,展出整车约1300辆,其中全球首发车111辆。 

  人气爆棚,自然让各大参展商更有信心,因为人旺才会市旺。本报记者现场蹲点一周,发现国产自主品牌惊艳亮相背后,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三大挑战——

  首发车“撞脸”产能多过剩

  据主办方介绍,国内六大汽车集团全部参加本届车展,自主品牌展览规模刷新历史纪录;111辆全球首发车中28辆来自跨国公司,余下全是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虽然声势浩大,然而记者现场比较下来,竟发现“撞脸”车还不只一款两款:两厢中华H220的“屁股”好像宝马1系;力帆330内饰仪表盘学MINI的经典炮筒装;“城市SUV”永源猎鹰,前脸就像奥迪Q5……这样的“大咖秀”(明星模仿秀),也让老外表示“看不懂”。德国汽车专刊《automotorundsPort》的记者到上海车展实地探营,发现追奔驰、赶宝马,许多中国自主品牌正在推出自己的SUV、敞篷车和跑车,但这些“中国造”首发车尚难成国际关注焦点,有些甚至还“不好说”。 

  此外,合资企业做自主品牌,这股风潮也刮到了上海车展。这次除了广汽本田的理念等老合资自主品牌有更新外,还有长安福特的佳悦、一汽丰田的朗世、东风悦达起亚的华骐等新的合资自主品牌亮相。 

  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自主品牌产能过剩的情况也较合资品牌更为严重。在2010年刺激政策的影响下,自主品牌汽车的产能由582万辆激增至1024万辆;但实际上,2012年自主品牌汽车销量仅为649万辆,产能利用率不到60%。 

  纯电“新能源”叫好不叫座 

  宝马i3电动概念车、朗逸电动概念车、上汽荣威E50、赛欧SPRINGO……新能源车给车展带来“新绿”。但相比往年,今年“绿意”有所降温,甚至呈现出“外热内冷”的局面。 

  本届上海车展只有91辆新能源汽车,虽然比上届的86辆略多,但所占比例仍然仅为7%。“以往车展上新能源汽车的展出商多为本土车企,此番跨国公司新能源汽车展出数量却超越本土企业。”中国贸促会汽车分会会长王侠表示,本届上海车展国内车企展出的新能源车35辆,大大低于外资品牌。 

  “电池重量高、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电池回收难、基础设施不配套……在一系列重大问题没有革命性突破之前,纯电私家车仍然只会是叫好不叫座”。有关专家承认,虽然相关部门对电动车的支持力度很大,部分企业也热情高涨,但电动车产业的发展进程依然不尽如人意,最根本的表现还在于市场不认账、消费者不买单。2012年,全国共售出电动汽车(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12791辆,在全年1800多万辆的新车市场中,只占总销量的0.7%。 

  如今,“新能源车能让本土企业弯道超车”的盲目乐观论,已在现实面前逐渐淡化。针对市场和消费需求的预判,除了最早做混合动力的丰田之外,这次上汽展台上力推荣威新750Hybrid和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奔驰推一款混合动力概念车,本田等也有多款混合动力车型。目前,混合动力汽车这类过渡性产品依然有其一定的市场。 

  低端到高端 发展必经路 

  车展期间,通用汽车宣布未来三年内要把中国产能提高30%,增加4个工厂和6000名工人,使通用在华产能提高到500万辆,相当于其2012年全球产量的一半有余;而克莱斯勒则表示,希望从明年开始,在中国生产原汁原味的JeeP品牌车。这些都反映出跨国巨头们不愿放弃全球汽车利润最丰厚的一大市场——中国,他们已准备好在“减速慢行”的中国车市里展开新一轮竞争。 

  在现场,不只是记者,对于一些有购车计划的观众而言,他们也表示已经关注到了自主品牌阵营正在不断扩大,比如:上汽大通首发的V80车型,着力打“移动商务平台”的概念,配备了车载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全数字化轿车”荣威550,则将部分原来只在豪华车上出现的高配变成了中级车的标配,包括同级车上未见过的Start-StoP数字智能启停节能系统等豪华配置…… 

  据中汽协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91万辆,同比增长18.3%。但王侠在2013上海车展高峰论坛上直言:“中国的自主品牌未来仍然扑朔迷离!”从低端起步向中高端提升,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的必经之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体育新闻
   第A30版:财经新闻
   第A31版:财经新闻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社会与法
   第A34版:时事热议/社会与法
   第A35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A36版:社会与法/东方大律师
   第A37版:夜光杯
   第A38版:夜光杯
   第A39版:连载
   第A40版:阅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世经经纬
   第B04版: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6版:公司探营/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08版:专版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证券指南/金融天地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升值空间
   第B12版:彩票世界/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聪明消费
   第B14版:陆家嘴金融城/创业钱途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网上网下/陆家嘴金融城
   第B17版:家庭周刊
   第B18版:女性世界/家庭周刊
   第B19版:家庭周刊/花鸟虫鱼
   第B20版:上海人家/家庭周刊
   第B21版:现代家居
   第B22版:实用谋划/现代家居
   第B23版:现代家具/材质锦囊
   第B24版:家装之窗
   第B25版:好吃周刊
   第B26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B27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28版:优游食林/好吃周刊
   第B29版:好吃周刊/酒旗茶垆
   第B30版:美食地图/好吃周刊
   第B31版:好吃周刊/美食专列
   第B32版:地产资讯
   第C01版:新尚周刊
   第C02版:人物
   第C03版:妆容
   第C04版:新尚
   第C05版:T台
   第C06版:星潮
   第C07版:现场
   第C08版:广告
自主品牌 逆势“突围”三大挑战
国内车市进入微增长  车价或面临下行压力
广告
新民晚报焦点A06自主品牌 逆势“突围”三大挑战 2013-04-26 2 2013年04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