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编剧成绩辉煌
五十出头的黄哲伦,一头黑灰色乱发下有着不深不浅的微笑。作为华裔编剧,他的成绩可谓全球最辉煌。除了1988年的舞台剧《蝴蝶君》获得美国戏剧界的“奥斯卡”托尼奖以及普利策奖之外,他于1981年刚出道的处女作《新移民》曾获得外百老汇戏剧奥比奖,2007年的《黄面孔》让他再获奥比奖和普利策奖。最近,他又获得编剧界的“诺贝尔”——斯坦伯格奖。作为全球奖励编剧金额最高的奖项,他获得了20万美元奖金。作为真正进入百老汇的华裔编剧,对他而言“需要交房租的时候就写个音乐剧”。他写过的音乐剧几乎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剧目,例如《泰山》《爱丽丝漫游仙境》以及由英国音乐人埃尔顿·约翰作曲的《阿依达》……他的“本业”是戏剧创作,但还涉足电影、电视、舞剧等等。
银行家儿子成编剧
黄哲伦,其实是上海人——他的祖父早年搬到上海郊区,经过奋斗成为一家经营有方的药厂厂长。因此,黄哲伦的父亲受了良好的教育,曾入读上海大学。学习到一半,就举家迁往美国。黄哲伦的父亲在美国开办了远东银行,后来与一位出生在菲律宾的华裔钢琴女教师结婚。黄哲伦是三个孩子中唯一的男丁。按海外华人的打拼惯例,他是要子承父业当银行家的。可是,他却偏偏成了编剧!
“我想,那是因为我一写就红了吧,”他笑着回顾,“其实直到我进入斯坦福大学英语系学写作之前,我都没想过当编剧。”当时,他告诉父母,学写作是为了今后学法律打基础。因为成绩好,所以父母也不介意他在学习之余写点东西。结果,在高年级时,他的处女作《新移民》一问世,就在外百老汇上演,并且得奖了。在剧场看完《新移民》,黄哲伦的父亲被感动得流泪了。随后,父母就积极地支持他走上了写作的道路。“因此,开明的父母对长子,也是唯一儿子的我,没有提出子承父业的要求。”后来,黄哲伦去哈佛大学戏剧系深造,师从戏剧大师布鲁斯廷——后者也会出现在戏剧节上,并带来一出莎剧《最后的遗嘱》。
我用戏剧寻找自己
黄哲伦最成功的作品,都是在进行身份的追问:“我遇到身份的质疑,就写一出剧去探讨、寻找自己。”因为父母都是移民,一心想打入美国主流社会,以至于“我们都不过春节。”直到他在影视剧中看到对亚裔角色的调侃,才意识到自己也是亚裔,进一步激发了他寻找自己的意识。这就是他第一部剧作《新移民》的出发点,“估计这也是我成为剧作家的原因。”
他的第二部作品就是《铁轨之舞》,讲述的是两位在美国造铁路的华工,回忆着在国内的美好时光——其中一位还曾是京剧演员。因此该剧还有些京剧唱段,颇有诗意。他说,当时该剧就是为了尊龙和马泰这两位演员写的,以至于时至今日该剧的两位男主角的名字依然沿用“尊龙”和“马泰”。“此次,我等了很久才复排,因为很难找到可以与尊龙比肩,且在东西方文化里都能赢得共鸣的演员。”直到吴越坤,这个出身沈阳京剧世家,目前在哈佛大学戏剧系就读的男生出现……
“其实,长久以来,我的戏哪怕在世界各地包括亚洲的一些城市上演,但是总没有机会在中国正式演出,对我而言是有些痛苦的”,黄哲伦觉得自己年纪越长越亲近故土,“因此,我很激动,但也有一些紧张,不知道中国观众对我评价怎么样?”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