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新民网:www.xinmin.cn参与讨论
最近公布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分学段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报告”显示,家有考生的父母大多“压力山大”。眼下正值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和大学报名填志愿时节,细探家长的各种焦灼和烦恼,不难发现,这种过度纠结的不良心理状况很有可能对孩子的升学考试带来“负能量”。
症状之一 自寻烦恼
李女士的女儿在一家音乐幼儿园上托班,这家幼儿园规定,她可以升入本园小班,并继续在园内学习电子琴或钢琴等乐器。她的女儿在托班里已经对电子琴产生了兴趣,也会简单识谱弹奏。这么好的幼儿园条件,别人觅还觅不着,但李女士却举棋不定:“我小时候就是音乐特别不行,我怕女儿一旦升入了音乐幼儿园,也会像我一样没有什么音乐天赋,在弹琴、唱歌方面就会表现得比别人差,这样就会打击她的自信心甚至毁了她的进取心。所以,我很犹豫到底要不要继续在这个音乐幼儿园里读下去。”
点评:拿自己的“人生体验”去硬套孩子的成长轨迹,是不是有点像刻舟求剑?
症状之二 定位不准
赵先生的儿子要中考了,最近一次模拟考排名在全区的后三分之一。按上海中考“六成普通高中、四成职业高中”的切分,他儿子十有八九进不了普通高中。但赵先生四处托人想进普通高中,哪怕借读也行,甚至表示不惜出“赞助费”。学校已明确告知中招规定和纪律,而且,在上海早已取消了“赞助费”。如果达不到上海普通高中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是进不了普通高中的。但对于这条“资格线”和“纪律线”,赵先生仍将信将疑。此外,如果达不到“资格线”,借读也没有可能。从他孩子的实际情况来看,按兴趣和特长填报一所中职校,才是明智之选。
点评:赵先生缘木求鱼,结果只会竹篮打水。或许,找到一个比较恰当的定位,孩子的未来才能豁然开朗。
症状之三 心猿意马
考大学都说理科的录取面要广于文科,最低控分线也历来低于文科。上周的全市咨询会上,一名母亲拉着上海政法学院招办主任张军“诉说”,为什么你们有的专业只招文科不招理科。即使张老师再三解释,这位家长仍有些愤愤不平,觉得选理科吃了大亏。据了解,的确有许多专业是文理兼收的,但也有专业文科性更强些,只招加试文科的考生也属于情理之中。但家长们总喜欢按照自己孩子的固有成绩,去硬套招生学校和专业的分数线,眼见文科分数线高了就觉得选文科吃亏了,如果理科分数线高了又觉得选理科不划算了。如果孩子也传染了这种“总觉得占不了便宜”的心态,进了考场也会心猿意马。
点评:鸡蛋里挑骨头,这既是浮躁也是内心的虚弱。说到底,升学考试只是人生的一场历练。心态不平,将来做什么也难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