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常听祖母絮叨一句话:“荒年不荒手艺人”。成年后方知其含义:农业社会的百姓靠天吃饭,遇上灾年就揭不开锅,而手艺人靠着技艺还能糊口,较之荒年里的种田人日子好过许多。笔者一度踏入梨园行,又闻老艺人教诲:一招鲜,吃遍天。咂摸这两句话,觉着说的是一个理:有了手艺可以安身立命。
因此,在农业社会里平民百姓把改变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掌握一门手艺上,而不是读书做官。农业社会里,但凡生产、生活所需的用具用品,都靠匠人们手工制作。于是就有了五行八作,古人通称“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此“状元”乃行业里技艺超群的能工巧匠。经过这些“状元”们的世代传承,造就了数以万计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奉帮裁缝”、“扬州三把刀”(切菜刀、修脚刀和剃头刀)、“南京云锦”、“苏州缂丝”、“宜兴紫砂”“景德镇瓷器”、“泾县宣纸”、“湖州毛笔”、“张小泉剪刀”等等。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制造业中能工巧匠人才辈出。自上世纪50年代后,涌现出“钻头大王”倪志福,“高压电桥”发明者王林鹤,手工焊接万吨水压机立柱的“电焊大王”唐应斌,发明“高效工夹具”并获国际发明金奖的邹德骏,荣获国际发明铜奖的“抓斗大王”包起帆,开发多种数控机床的李斌……他们的手艺较之前辈,更多的是“脑艺”。
叙述这些,无非是想说明,在当今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技术的地位仍不可小觑。遗憾的是,当下从事技术职业并没得到大众的看好。家有学童的父母,不论孩子是否读书的“料”,都逼着孩子读高中考大学。如过江之鲫般的大学毕业生削尖着脑袋钻入商务楼里的“小格子”,而不屑于生产一线的技术职业。某汽车修理厂登报招聘六级以上的汽车修理工,开出年薪15万元的待遇,却无人应聘。社会上戏言:满街都是研究生,难找一个八级工。
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教育”上。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是产生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源,重学历,轻技术。今年夏季高考中,出现了许多职业专科学校开设的专业因报名人数过少而停办的窘况。一方面是职业教育不受青睐,另一方面是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社会呈现“尴尬相”,给人的表象是手艺(技术)如今不吃香。
果真不吃香?其实还是蛮吃香。正因为年轻人争着去当白领,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便成了“香饽饽”。笔者一个已故朋友的儿子小章,当年因其父身患绝症,考虑家境难以维持孩子读高中读大学的开销,朋友在病患中做通儿子思想,让儿子初中毕业后去读了一个金属加工的职业中专。三年后,小章车、钳、刨、铣,样样拿得上手。他那个班的同学还没毕业就被用工单位预定一空。小章被一家生产电机的外企挑中,第二年被选送去法国培训。21岁那年,也就是工作才满三年的时候,小章已成为一条生产线的领班。六年后,24岁被提升为生产部副经理,薪酬比小白领高得多。当了部门领导后,小章边工作边读夜大,获得了机械加工专业的大专学历。
小章吃“技术饭”看似有偶然性,但他的成长却透出了必然性,即掌握一门技术比持有一纸文凭更有价值。学而优则仕,但未必都能成“仕”。如果,社会鼓励众多的孩子“学而优则工”,成“工”的概率则远远超过成“仕”的概率。因为,一个现代化的文明强国是靠众多掌握先进技术的劳动者建设起来的,“工”的市场需求远远大于“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