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政策密集出台
在沉寂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国内车企重组终于又走到了集中爆发的关口。事实上,近年来我国鼓励汽车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正不断加码。自2006年汽车业被归类为“产能过剩行业”以来,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要求加速行业汽车业新一轮重组风潮。2009年,我国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鼓励上汽、一汽、东风和长安汽车集团进行全国性的兼并重组,鼓励北汽、广汽、奇瑞和中国重汽进行区域性的兼并重组的战略构想。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明确将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和提高产业集中度。
2012年年初,国务院又颁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再次提出汽车产业集中度。今年1月,工信部等12个国家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汽车业位列九大兼并重组重点行业首位。按照政策要求,到2015年,前10家整车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为此,某些业内人士大胆预测,到2020年左右,中国当前多达130多家汽车法人企业,40多家集团,逾100个本土品牌,将会整合到几家大型汽车集团中,余下的要么被兼并,要么消亡。
日前,国家发改委首次大规模明令拟撤销企业的生产资格,在其网站发布拟撤销WMI(世界制造厂代号)的名单,其中124家企业拟被永久终止车辆生产或被取消生产资格,23家企业的部分产品拟被取消生产资格。据悉,被取消生产资格的基本是产能很低甚至为零的企业。这说明,国家正在采取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包括控制产能、严格审批新建项目、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等,这也意味着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
两大集团再度出手
继联姻奇瑞之后,广汽集团在对外战略合作上再下一城。近日广汽集团、中兴汽车、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三方在湖北宜昌低调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与上次联姻奇瑞一样,广汽此番与中兴、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的联姻同样不涉及股权合作。双方计划在整车开发、零部件研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国际业务、物流运输等领域展开合作。显然,这种合作可以被视作广汽联姻奇瑞这种“战略联盟”合作形式的延续。尽管短期来看中兴汽车对广汽能带来的帮助并不多,不过广汽借此实现了在华中地区的产业布局。
无独有偶,在广汽四处寻找“合作”对象之时,另一“国家队”悍将东风也没闲着。日前东风与福汽签订了包括东风增资福汽、与福汽联合设立投资公司控股东南汽车等事项的框架协议。通过此次重组,东风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加快东风自主品牌计划目标的实现;二是实现在东南沿海的战略布局;三是推进出口,加快国际化步伐。此外,通过此次重组,东风汽车不仅能够拥有福汽集团45%的股权,并且得以染指东南汽车。
可喜的是,本次两大集团的兼并重组合作,相对于以往的兼并重组,有着鲜明的“市场”特色,显示出不同于以往的新模式和新内涵。这对于后续企业剪除地方保护具有相当启示作用。其中,广汽本次进军华中,并未与中兴汽车展开股权合作,而是旗下全资子公司广汽乘用车将重组中兴宜昌公司,并设立广乘宜昌分公司。东风汽车也未采用资产划拨的行政性重组方式,而是采用组建投资公司的模式,对东南汽车实现控股,形成有条件的股权受让模式。采用这样的模式,充分体现了市场化重组的特点,可以较好地保证被重组方的利益,为其他企业重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示范效应。毋庸置疑,两大汽车集团的兼并重组,将有利产业的集中度以及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产能资源,避免了产能的重复建设,也是政府鼓励车企横向兼并重组的成果。
要成功需各方协力
不可否认,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中,并非每一个兼并重组的案例都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失败的。对于年轻的中国汽车产业而言,体制成分复杂,利益涉及方方面面。兼并重组的难度、复杂程度,要远远高于跨国车企。以东风和福汽的合作为例,由于牵涉太多利益方,向来都很棘手;广汽曾经失手过,而先前东风此番签约日期一再推迟,亦揭示出重组的难度。国际汽车行业的经验教训也证明,联合重组中不仅有利益的平衡问题,还有文化融合的问题。
不少企业对兼并重组缺乏战略层面的整体考虑,对风险认识不足,并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还有一些兼并重组项目方案制订得不错,对前期并购过程中的风险也有防控预案,但在并购后的资产、人员、管理和文化的整合方面做得不够,最终导致兼并重组失败。历数国内几大汽车集团,都有了兼并重组的实践,有成功的心得,也有失败的教训。
尽管行业内对重组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兼并重组工作也难做,大力推动的呼声却越来越高。其中的缘由,并非仅仅停留在一家企业的兴旺衰败。归根到底,从汽车大国到实现汽车强国梦,兼并重组这条路,中国汽车产业必须要走。推动兼并重组是一件需要极大勇气和智慧的事情,需要各个利益群体的共识乃至妥协。事实证明,汽车行业是规模经济行业,只有规模足够大才能发挥规模效应。从工信部等12部委出台的新版《意见》可以看出,主管部门有很好的愿望,不过这些想法能否得到较好执行,最终还是要看汽车企业和地方政府如何响应了,不妨拭目以待。 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