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辆集装箱车日前深夜抵沪,直奔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史上最具颠覆性的剧场改造就从6月2日启动。连续8天、全新搭建的舞台和观众席安置妥当后,将从6月10日起,迎来8小时舞台巨制、史诗话剧《如梦之梦》2013亚洲巡演上海站的启幕——距离该剧1999年首演以来,这部动辄耗资数千万元却未必能收回成本的戏码,14年来首次到上海,今后未必能再见。
赖声川:“要不要再等等啊?”
作为台湾表演工作坊的内地总代理,北京央华的总经理、艺术总监王可然从话剧《宝岛一村》开始,始终是赖声川及其剧目的制作人。在形容名震海内外的话剧《宝岛一村》时,他用了“超越巅峰之作”这样的表达。该剧导演赖声川听了之后“呵呵”一笑,“真的吗?”接着,王可然一连5天在飞机上阅读《如梦之梦》的剧本,第三天就泪流满面惊动空姐。他致电赖声川,表示要把这出长达8小时的史诗巨制搬上内地舞台时,后者依然“呵呵”一笑,在“真的吗”后面加了一句:“要不要再等等啊?”王可然答:“如果不做这出戏,就会与这个时代的伟大擦肩而过,就不会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生与死的能量,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价值。”
《如梦之梦》是赖声川在毫无市场压力、完全不考虑成本投入的1999年左右,让灵感和创意恣意挥洒、驰骋舞台的一个“能量球”,融汇了卓越的戏剧技巧、丰厚的情感、慈悲的人文关怀和跨越时空的哲学与宗教的力量。凡是看过该剧的观众,都能在剧中“看见自己”——即便你我他是如此的不同,但是依然能看见你我他的共性与个性。
赖声川坦诚地表示,最初仅是创作、发展出一部能让台北艺术大学全班同学都能登台的剧目。其次,则是为了“抗拒”当时日趋娱乐化、产业化的台湾剧场。
问世14年不过演4轮
然而,《如梦之梦》也是“制作人的噩梦连连”——这出长达8小时,动用了30名演员饰演100余个角色的戏码,仅服饰就有1000多件,舞美装置需要12辆道具车,每到一个剧场就要先平掉它,然后重建舞台和观众席,演出2周却可能要花费一个月的钱租剧场……
即便该剧1999年就问世,却只上演过4轮,前3轮都是赖声川的“被动选择”。第一轮是校园内的学生演剧;第二轮是由香港导演毛俊辉,游说背靠政府资助和企业赞助的香港话剧团来制作。第三轮是因为在香港的成功,触动了台湾相关部门拿出资助,在台北上演。唯有第四轮,是北京央华主动表示投入资金,承担亚洲巡演的整体制作。
“观剧的目的并不是娱乐,更不是打发时间。《如梦之梦》是在重新定义观众和戏剧之间的关系,说‘神圣’有点重了,但是说‘庄严’又有点轻了……”这样的重新定义,在当下的中国内地剧场“小品”化“二人转”化的情境下,依然值得推崇和敬仰。不止一位台湾戏剧人说过,内地剧场正在走着台湾剧场沿革的老路。
因为逆流而上的人太少,迎头而上的困难太多,所以赖声川领衔的表演工作坊,很少主动向制作公司或者投资方推荐这部《如梦之梦》。他所谓的“要不要再等等啊?”等的是内地观众的精神准备和投资方、制作方的物质储备。
中低价票卖光也未必回本
该剧时长8小时,其制作成本相当于一般话剧大戏的4倍,但是其票价不可能定为平时的4倍。由于其特殊的观演关系,使得舞台和观众席都需全盘改造。改造后的观众席分为“口”字形舞台的“口内”——别称“莲花池”座位;一楼被抬高的观众席以及二楼部分观众席。
王可然算了一笔账,哪怕把中低价票全都卖光,也未必能够回本。380元以下的低价票,所占座位数为全场的27%,占据的票房则仅有8%;480元和680元两档中价位票,所占座位数为35%,占票房总数的25%,而880元以上的高价票,拥有的座位数为全场的38%,但占票房总数高达67%。这些数据说明,制作人已经尽最大可能让购买中低价票的观众也能坐满剧场六成的座位,虽然他们只能“贡献”三成的票房。其余将近67%的票房需要购买880元以上票价的观众来“填补”。
眼下,王可然对“2013元”这一向“2013版”致敬的“纪念价”有些后悔:“当初只是为了纪念,结果这个数字对我们的伤害特别大。大家只盯着这个最高价。”坐2013元的位置,距离“口”这一圈的舞台,仅1米。现在,6月10日至23日,在上海东艺的演出票里,中低价票已经售罄——但是,这对制作人而言,也未必能保本。
每到一处就平掉一个剧场
制作成本昂贵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如梦之梦》每演到一个地方,就要平掉一个剧场。
以已经被“平掉”过的保利剧院为例。在4月1日至14日的正式演出前,先要花1周时间改造剧场,经过2周的演出之后,再花2天恢复原样。而且,因为每个剧场条件不同,所以,技术人员每次都要重新打造一套方案,因此座位数在不同剧场是不同的。上月在乌镇大剧院上演时,“莲花池”内座位,仅100个左右。
剧场的舞台上,搭建出“口”字形的“莲花池”,“口”里是观众席,每个座位都可以360度旋转。“口”字这一圈,就是被抬高了的主舞台。观众视野是齐平于“口”的,抬头可以看到舞台顶端7道幕的吊杆和电脑灯,三盏直径约2米的豪华水晶大吊灯,以及隐隐绰绰的假人残肢……在这样的悬念里,戏开场了……
如此规模的巨制,确实应该找赞助。但是,时至今日,还没有任何赞助商加盟。因为他们都想进剧场、上舞台,或者做植入广告,或者进行现场抽奖。虽然,这在“商业戏剧”尤其是“贺岁舞台剧”中相当常见,但是王可然都拒绝了:“我怎么能让还沉浸在剧情中没有平复的观众,忽然调整情绪转向商业行为呢?”曾有普洱茶企业想把茶叶植入上海长三堂子的场景里。后来,剧组认真研究后发现,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人不喝普洱。虽然,他们也遇到过一家尊重文化的赞助商,后来发现他们预备下一盘更大的棋——把制作团队纳入旗下……
众明星“损失”5000万
该剧明星荟萃,许晴、史可、李宇春、金士杰、胡歌、徐堰玲、孙强、谭卓、刘美钰、陈溱……加上海峡两岸话剧界的一批专业演员共30余人,全都推掉其他影视剧、广告、演唱会等商业合约,沉浸“梦”中整整一年。其中,许晴推辞了两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李宇春推迟了她每年3月举行一次的全国演唱会巡演。据不完全统计,众明星为“造梦”共损失的商业合同总价值约5000万元。
准备成为该剧观众的最常见疑惑是:8小时能坐得住吗?当观众仅仅坐着看的时候,演员不仅要在台上演8小时,还要提前化妆做准备——要在剧场待上14小时,还几乎都没得坐。
制作并参与这台与当下戏剧“市场观念”完全背道而驰的戏剧巨制,纯粹是制作人以及全体演职员出于尊重艺术的情感,“清空自己整整一年”,结果,全都经过这台戏的磨砺而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对生与死的反思和自省。央视主持人张越看完该剧后评价:“该剧从理性出发,但做到了诗意和感性,也不耽误它好看,让我们重新捋了一遍自己,找到了原谅和放下……”
目前而言,巡演该剧依然是一盘正在进行中的“赌博”。《如梦之梦》团队蓄意赌上了身家,无意中“赌出”了我们是否有自省意识、审美能力和精神追求。
相关链接
《如梦之梦》整出戏像一次史诗般的旅程,从主角的生命末端开始,从他的故事,进入其他角色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梦……剧情穿越民国初年与现代,空间穿梭于台北、巴黎、上海、北京、诺曼底。主题环绕着生命的追寻、死亡,及人生带来的重复生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