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青在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8年多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院发展的管理和建设之中,使这所中国历史最长的高等音乐学府人才辈出、成果纷涌。他担任各类音乐比赛、作品征集及上海之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音乐活动的评委会主席和艺委会成员,为音乐作品、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上海的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还因出色完成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文艺晚会第二幕《江河情缘》的创作配乐,获得一致好评。
昨天,杨立青病逝的噩耗传出,音乐界人士纷纷表达悲伤沉痛之情。两年前曾由杨立青担任钢琴伴奏在上海大剧院举行中国现代歌曲独唱音乐会的青年歌唱家沈洋说:“这么博学多才、学贯中西的人走了,我们学一辈子都赶不上。”上音教授赵晓生说:“他的离去,是中国现代音乐不可弥补的损失,他的作品、他的理论、他的教学,将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相关链接
杨立青先后在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奥地利莫扎特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驻校访问教授等。作为音乐学者,他长期从事现代作曲技法、管弦乐配器技法的研究,撰写了《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管弦乐配器法教程》《西方后现代主义音乐思潮简述》等重要著作;作为作曲家,他创作了声乐套曲《唐诗四首》、交响叙事曲《乌江恨》、管弦乐《忆》《节日序曲》、交响舞剧《无字碑》(与人合作)、二胡与乐队《悲歌》《荒漠春色》《天山牧羊人》、电影音乐《红樱桃》、五重奏《思》等作品,获奖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