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他们演奏的斯美塔那回首人生的《我的一生》,以及德沃夏克在美国写了两个乐章、又回捷克续写两个乐章的《弦乐四重奏》,显然是为了纪念30年的精心设计。而演奏起蒋逸文改编的《瑶族舞曲》《牧歌》《庆丰收》等“中国歌”曲目时,亲切的“乡恋”暖意顿时在舞台上下流淌……
参赛前夕 成立组合
如今仍是“上海四重奏”核心的李宏刚、李伟刚兄弟俩,与记者谈起30年的音乐经历,有种“弹指一挥间”的感慨。1983年,上海音乐学院为派学生参加国际比赛,在本科生中选取李宏刚、李伟刚、马新华和王征,成立了四重奏组合。经过丁芷诺教授等的训练,第二年就在文化部组织的全国选拔赛中获得第一名,1985年又赴英国参加朴茨茅斯国际比赛夺得第二名。这是中国第一次派出四重奏参加国际重大赛事,获奖归来在国内音乐界引起了轰动。乡音未改的李伟刚说:“当时为了取名,上音还进行了讨论。去英国比赛前,我们知道世界上有著名的东京四重奏、布达佩斯四重奏等等,既然我们都是上海人,就干脆取名‘上海四重奏’,这个名称一用就用了30年。”
成员更迭 关系融洽
上海四重奏最初的成员中,大提琴手马新华因去美国耶鲁大学深造最先离开;王征在赴欧洲演出时寻找到了另一半而留居德国。于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蒋逸文成为了第二小提琴,李宏刚则改拉中提琴,而大提琴手几度更换,如今由出生于纽约的尼古拉斯·萨瓦拉斯担任。
目前,“上海四重奏”虽然定居纽约,但兼任上海交响乐团客座首席和驻团四重奏,因此,产生的却是“上海”文化品牌效应。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