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第一家味精企业——上海天厨味精公司创立90周年,也是中国味精产品诞生90周年。
上世纪初,国外商品汹涌进入中国市场,强烈冲击着孕育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在上海、天津、青岛等繁华城市,到处可见日本美女牌“味之素”的广告和霓虹灯。“中国味精之父”吴蕴初先生深深感到,面对洋货泛滥,单纯的抵制是没有出路的。中国工业若不能自强自立,势必仰息于外人;若“所能仅止于模仿,决不能免于劣败之数”。他下定决心,要打破日本对调味品的垄断,从1920年起,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经过一年多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如愿以偿。
正当吴蕴初苦于无法将发明投入生产之际,他结识了张崇新酱园的推销员王东园,经其引荐,又得到了酱业巨商张逸云的鼎力支持。张逸云出资5000元,与吴蕴初合伙试办了一个小型味精厂。很快,首批产品问世。由于其味道鲜美、柔和,又是从粮食中提炼出来的鲜味之精华,吴蕴初将产品取名“味精”;为了宣传这种珍奇美味可与天上庖厨相媲美,便冠以“天厨”二字,打出了“天厨味精,完全国货”的大旗,于是大得人心,销路迅速打开。
1923年5月20日,张逸云与吴蕴初达成协议,由张逸云出资五万元,吴蕴初出技术,成立天厨味精无限公司;1923年8月,天厨公司正式向农商部呈请注册登记,11月获得批准;随后,又以“味精”为产品名称、以“佛手”为商标进行了双注册,“佛手味精”宣告诞生。此后,国内多个厂家纷纷跟进生产,但产品均不得称“味精”,只能使用其它名称。当时,提起“味精”,大众就知道是天厨公司出品的“佛手味精”。为此,北洋政府农商部专门向天厨公司颁发了发明奖。解放以后,天厨公司放弃了“味精”注册,“味精”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全国通用的商品名称。
为保证味精生产原料的自给,天厨公司相继发起成立了天原化工厂、天利淡气厂、天盛陶器厂,形成了中国南方最大的“天字号”民族化工企业集团,为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当时,范旭东先生也筹建了自己的化工企业,吴蕴初遂与范旭东坦率协商,划定各自的经营范围:吴蕴初的“天字号”在长江以南,范旭东的永利公司在长江以北,从而开辟了“南吴北范”的格局。
挽回利权 赖此佛手
佛手味精问世以后,形成了与日货“味之素”面对面的竞争。“五卅”运动兴起,全国人民抵制日货的风潮此伏彼起,佛手味精风靡一时,供不应求。天厨公司不失时机地大做广告,“敬请国人,爱用国货,天厨味精,国货精品”。一时间,佛手味精不仅声誉日增,而且声名远扬至南洋一带,在爱国华侨中间同样大受欢迎。从此,“味之素”一蹶不振,日本厂商垄断中国调味品市场的企图彻底破灭。
然而,面对“佛手味精”前所未有的成功,日本商社仍然不肯就此认输。他们利用侵华得到的特权全力打压“佛手味精”,借口“味精”二字是从其广告语中摘录出来的,侵犯了其商标权益,要求中国政府取消“味精”注册。在全国爱国力量的支持下,天厨公司沉着应对,据理力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一胜利意义重大,不仅在当时打击了日商的气焰,保护了民族工业,保护了“味精”商标,而且使“味精”这个名称得以延续至今。胜利的消息传来,群情振奋。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总指挥蔡廷锴将军欣然命笔,特地为天厨公司书写了“挽回利权,赖此精品”八个大字,以资褒奖。
天厨公司生产味精采用了吴蕴初先生独创的“水解法”,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1926—1927年间,为了进一步保障味精权益,天厨公司在中国驻英、法、美三国使馆协助下,先后取得这些国家政府给予的产品出口专利保护权,开中国轻化产品获得国际专利之先声。继而又办妥了进入这些国家的食品人境卫生检验手续。吴蕴初由此成为闻名遐迩的“味精大王”。 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