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7月1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大学四年,我们“捌熟”?
季颖
  季颖

  近日,一套毕业纪念T恤衫走红微博,引起不少大学生的共鸣——“大学四年,我们捌(同‘不’)熟!”T恤衫设计者是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毕业班学生,灵感源自毕业前夕一名女生的无心之语:“大学四年,我们不熟。”这句话让同学们深有感触,正巧班级序列第八,所以,班委会取繁体字“捌”及网络语言“不”之意,设计了这套一语双关的纪念T恤。 

  同学四年,为何不熟? 

  有的说是因为大学扩招班级人数增多后,同学之间交流机会减少。一名八班女生透露,学院本届毕业生有300人,分成几个专业。以100人的金融专业为例,因为上课座位不固定,还常有人迟到、旷课,课前课后大家交流不多。上完一个学期的课,有些人连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有的说是因为“功夫在校外”的情况越来越突出,同学之间没空交往。“大学四年,大一认真上课,大二忙考证,大三忙实习,大四找工作。”这,似乎是许多大学生的普遍写照。的确,“就业难”让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无法坐一张“安稳的书桌”。那些本该用来在课堂辩论、在操场挥汗、在图书馆静思、在绿地上沉吟、在月光下嬉戏的时间,都交给了忙忙碌碌的车轮子。 

  还有的说是因为宿舍人员少了,校外租房多了,同学之间谋面难。复旦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小黄几乎是独占寝室,因为“同屋的两个上海学生下课就回家,另一人在外租房,四年下来,连面都没见过几次,更别说聊天。”上海大学有个班140人中大半是上海的,大部分时间住在家里,外地生中6人在外租房,甚至有家长怕子女不适应寝室生活,买下学校附近公寓,等子女毕业后再卖出——据说因此赚了一大笔。 

  以上说的,确是事实,于是我们就这样“捌熟”下去?大学对塑造学识、思想、价值观的作用自不待言,朝夕相处的集体生活,对建立值得一生守护的友谊,更殊为难得。现在的90后也许不觉得错过了与同学的深入交往有什么可惜,但将来会发现,与其在网络上晃悠数年,不如在同学肩上痛哭一晚。那些一起爱过恨过笑过哭过痛过醉过的时光和伙伴,原来竟是那么可贵。友情,也需要花工夫去“经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目击
   第A25版:市场之窗
   第A26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A27版:市场之窗/家电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阅读/连载
   第A31版:读者之声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路线/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诗意居住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时令性热线与制度性攻略
大学四年,我们“捌熟”?
回到联欢晚会
唐慧胜诉呼唤制度进步
戏剧人物
“冀宝斋”是怎样“炼成”的?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大学四年,我们“捌熟”? 2013-07-16 2 2013年07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