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宝斋,这两天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虽然冀州市民政局已撤销“冀宝斋博物馆”的民营非企业单位注册登记证,“冀宝斋博物馆”也闭馆整顿,但“冀宝斋”是怎样“炼成”的?究竟谁应该为这家“奇葩博物馆”负责呢?
提到冀宝斋博物馆,就不得不关注其创始人——68岁的馆长王宗泉。在当地,不少人都称他为“司令”,并且都知道王宗泉爱好收藏。玩了30多年的“收藏”,王宗泉已经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觉得别人都是外行,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收假货的老王”已经成为附近村民调侃王宗泉的称呼。然而,仅仅是这个“唐吉诃德”式的“收藏家”,就能成就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
“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衡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科普基地”、“国家3A景区”……2011年,“冀宝斋”正式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其业务范围包括“利用我馆设施、空间和影响为其他文化门类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这些牌子到底是怎么来的?究竟是谁让它带上了诸多社会光环呢?
“冀宝斋”一步步被架上“神坛”,肯定不仅靠王宗泉的“一腔热情”。尽管只是一家民间博物馆,但不论是冀州市的“九州之首”文化工程,还是衡水市的“十馆、一中心、一剧院”建设,都把“冀宝斋”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化景观对外大力宣传。有意思的是,“十馆、一中心、一剧院”也就只有“冀宝斋”建成了。
现在,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家新博物馆在神州大地开张。尽管我国博物馆数量较之前几年已经有了较大增长,但3000多个博物馆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并不算多,算下来平均每40万人才有一座博物馆,而在发达国家,平均5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一家博物馆的成败,不在于其建筑是否雄伟,甚至也不在于其的藏品是否价值连城,而是在于它能否可持续为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带来改变。但时下,在很多地方政府乃至官员的眼中,博物馆的建设只不过是一项政绩,加之还有招商引资的功能,地方博物馆就成为当地财政的“香饽饽”。
王宗泉拿着真钱买假货,鼓励的是文物造假,而“冀宝斋”之“炼成”,则是政绩冲动打造的文化泡沫。明明知道藏品是假的,或者不管是真是假,当地政府仍然将其当作一张“文化名片”对外推荐,这才是问题的关键。除了政绩之外,或许还有不可告人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