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那个冬天,央视将录播的“迎新春文艺晚会”大胆改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
除夕当晚,四条电话线不间断地接听观众点播,接线员接连端了满满五盘点播条给时任广电部部长吴冷西,其中大部分点的是李谷一的《乡恋》。这让吴冷西直冒冷汗,他拿着点播条来回踱步,终于出声:“上《乡恋》。”就这样,已经唱了六首歌的李谷一仓促上台,对着口型,就着技术员从家里临时找来的一盘磁带,唱完了这首已被禁播多年的“靡靡之音”。
在最匮乏的年代,轻轻撕开一个小口子就能让观众无比满足。晚会后央视收到数麻袋来信,人民赞颂他们是“人民自己的好电视台”。只不过,这道撕开的小口子,也让所有的目光聚焦过来,“春晚”很快成为了一件国家大事,而不再是一群文艺工作者围坐在一起的一场联欢。
央视前副台长洪民生分管了头十年的春晚,他最不愿意做把关人,因为“这完全和艺术无关”。层层审查,沉没了反对、藏匿了批评、抹杀了深刻,春晚逐渐与所有那些宏大的、歌颂的、主题先行的各类晚会一样,沦为一出意义微薄的盛大仪式。春晚学会了浓妆艳抹地欢歌笑语,努力营造出没有瑕疵的盛世景象,却忘记了“联欢”的初心,离现实离观众越来越远——除了拾些网络流行的牙慧,最大的创新不过是周杰伦和宋祖英的合唱,那只是形式。
春晚,或许只是冰山一角。电视里多是婆媳的美好时代,一派祥和;电影大片场面恢宏明星扎堆,苍白得只剩下吆喝和骂战;流行音乐越发光怪陆离,打动人心的其实只须要两个农民工的温情……还有,四年没能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大学;堪比美国国会山的县镇府办公大楼;毫无特色的一座座“国际大都市”。浮夸空洞贪大求全的,何止一个春晚。
30年后的这个夏天,冯小刚出任春晚总导演。所幸,他敢于直面困境:“观众不是很反感以往春晚的浮华、空洞和虚假吗?那我们就着力解决这个问题。”冯小刚说“春晚的最高标准就是博人民一乐”。回到“联欢晚会”,那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