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书,读者很难想象这出自于一个八零后作者之手。倒不是说作品体现了多么高超的小说技艺(虽然它确实到达了一定的水准),而是它的叙述形式多少会让你吃惊。两年前,邓安庆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那本朴实无华的书里,从头到尾都浸润着他对日常生活的沉溺,而现在,小说的语调和氛围仍旧契合了他一贯的风格。没有情节的过分取悦,没有我们熟悉的心灵鸡汤和无病呻吟;某类夸耀的人生片段在这里仍旧没有位置,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刚过三十的男人对于事物和人性渐入佳境的细致洞察。
对于大部分读者而言,阅读这部集子的很大一部分困惑在于:在快速阅读主导的时代,为何有的人如此热衷于描绘一个个事物的本来面貌,并总希望直抵他人的内心。然而细心的读者很快又会发现,阅读它的乐趣似乎也正来源于作者的这种态度。当年轻的作家在自我意识的世界里为了一点点青春的教训和幻觉自品自舔时,邓安庆显然已经交出一份有趣而完足的物品清单,一张丰富的人物列表,和一系列关于一个从农村落户城市的外乡人的“社会体查报告”。
然而相比他的第一本小说,读者在《柔软的距离》里会慢慢地发现,剧情和技巧并不完全缺席,只是巧妙的虚构始终贯穿着对日常琐碎的热衷。拿他的几篇短篇小说来说,《纸脸》的魔幻色彩显然是有其现实依据的;《丝瓜蛋汤》中的惊悚杀意来源于生活,最后又消弭于日常之中。
邓安庆似乎在写作的一开始就试图建立起文学和现实之间的联系。这或许与他曾经就读的文学专业脱不了干系,但肯定得意于他的社会经历和生活态度。作为一个成长于农村,最后决意走入城市的人来说,农村与城市文化的隔阂、代际冲突,以及乡愁是邓安庆经常需要面对和处理的主题。他工作和居住的地方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个点位,也是他人生与文学版图上有待拼接的诸多板块。虽然紧接着他的第一本小说,读者仍旧可以在《那些人,那些事》里看到关于农村生活的点滴记忆以及对家庭成员的眷恋,但他也一直渴望拥有一种更广阔而真实的外在视角。在苏州的工业城做文书的两年半里,他一有时间便游荡于工厂、村舍、集市与马路之间,细心观察,与人交谈,用心做着笔记,而这无疑为他在《工业城》里的叙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他又来到了首都北京,与大城市有了亲密接触,本书第四部分《关于城市的乡愁》就是他一年半城市生活的观察与体悟的写照。读者在这些小说与散文中不难发现,邓安庆的情绪总是复杂的。他徘徊于乡村与城市之间,既怀揣着诸多回不去的过往,又饱受城市生活对一个外乡人所造成的疏离感。
对事物精确性的紧迫感始终驱使着他在叙述的形式中保留足够的客观性,这也许正是豆瓣上一部分忠实的读者自始至终坚守在他写作前线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