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电脑,捏笔写字机会少了, 除了刷卡购物后签小条、签快递回单、签邮局汇款单外,平时没字可写,展示个人书法的“平台”消失。家里存着的各色稿纸,像鸡肋,扔掉可惜,给人也没处送,只好权当纪念。
我还是喜欢写字,硬笔字也拿得出手。书写过程中既练了字又活动手腕,一举两得蛮好。然而,手写稿的修改与保存毕竟不方便,跑邮局寄稿又麻烦,速度还慢。当年评职称,上级说了,论文非用打印件不可。这可将了我一军,后来好在有学生帮忙。某同仁跑到复印小店,连打带印索去一百块大洋。用上电脑后,手写字少了,就有些数典忘祖,偶尔捏笔会卡壳,错字、别字也蹦了出来。这等事要出在以前,那真是笑话。如今我与电脑亲密无间,每天开机上网,写作、看邮件。电子信箱是交际的窗口,朋友们发来时政要文、保健养生、摄影佳作等邮件,说明有人惦记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秉承的是古风。每开邮箱,我总是很高兴。有的看后删掉,有的放进收藏夹,重要的则打印出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里是座大课堂。
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看事物得用二分法。电脑也有令人生烦的时候。通信方便了,鼠标轻点,一切OK,信息便如潮涌进。江河日下,难免泥沙俱来,“伊妹儿”里的信息常常重复互传。“二传”,“三传”地传过来,新闻变旧闻,消息成垃圾,最后只好抛进回收站。我喜欢看原创的邮件,但不多见;网上书写格式不规范,看了不舒服。有时发来一条短笺,没有抬头、落款,至于敬词、问候之类的用语,更是一概省略,对方“惜墨如金”。有时我不免牢骚几句:在键盘上多敲几个字,又不碍你什么大事。家人听了却不以为然,还怪我“迂”。想想也是,现在年轻人玩微博、微信,内容更简、形式更短,措辞、格式看得你似在云里雾里,而他们却玩得正转。可我还是忍不住要啰嗦几句:为了维护汉语的纯洁性,书写应该中规中矩的好。
电子通信发展迅猛,势不可挡,纸质的读、写也不能放弃,它是放弃不了的。上点年纪的人要适应, 要学会用电脑;年轻人要能写一笔端正的汉字,能规范化地运用现代汉语。小而言之,这关系到个人的学养,大而言之,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兴衰。我上小学时,认的字是繁体,学的拼音是注音字母。1956年文字改革,推广简化字, 注音字母改用拉丁文拼音。那时人小,适应性强,很快便变通了过来。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就够惨的,他们边学边教,年纪大,工作又忙,到汉语拼音测验时,老师还不及我们小孩呢。当年,见父亲给姑妈们写信,用的是繁体字,我常挤在一边看,很多字似识非识;有时父亲也叫我代笔,姑妈她们回信却说,看不懂我写的简化字。若用电脑,这就不叫问题,鼠标轻点,繁、简字转化易如反掌。年轻人操起键盘,滴滴答答地“键指如飞”;中老年人打字,瞪大眼珠在键盘上找字母,食指戳着键钮重重地按。南方老人更苦,前、后鼻音分不清,平舌音、翘舌音搞不懂,真叫急煞人。不过,万事开头难,会用就好,顺应潮流跟着慢慢走罢。
新问题又来了。不少老年人学会了用电脑,很多年轻人的字越写越难看,硕士、博士也未必拿得出一笔像样的字来,有点讲不过去。近闻一次汉字听写测验,要求写出“癞蛤蟆”三字,被测的成人中,竟有三成人写不全。倘若是小学生写不全,事后定会遭老师罚、家长骂的,逼得孩子非过关不可。可是,我们大人呢?也应该补救补救吧。
但愿我们的后人还会用手写字,写好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