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今人难以相信,外国游客团队到了上海只能滞留机场、车站,进不了饭店,接待部门用大巴把客人送往远郊的招待所、兵营,送往苏州、无锡,甚至连夜用飞机把客人送到南京去过夜,第二天一早再接回来。那时,我正在国际旅行社负责接待工作,深切体会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客房奇缺的窘境。
为了解决上海对外接待的瓶颈问题,经国务院批准,市政府决定加快饭店建设步伐。于是,在徐家汇西南角漕溪北路中山西路拐角处的一所小学和一个幼儿园搬走了,一家电线杆制造厂迁往别处了,还有123户原地居民动迁了。在1983年8月28日举行的开工典礼上,打下了第一根长44米的基桩。从此这个徐家汇西南端本不显眼的地方灯火通明,热火朝天。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里即将出现的是为徐家汇带来繁华、为上海树立新地标、新形象的一座现代化豪华大饭店,那就是上海第一家五星级饭店——华亭宾馆。
经过34个月日夜奋战,精心施工,总投资8200万美元、拥有1236间各种客房的华亭宾馆,于1986年11月29 日正式开业。馆名由当时党的总书记胡耀邦题写。旋即我奉调到华亭宾馆任董事长与党委书记。从此我同徐家汇结缘,居住在徐家汇,工作在华亭。
华亭宾馆一开业就聘请国际著名管理公司,引进“喜来登”品牌管理和先进理念,成为上海第一家中外合作经营而实行“国有体制不变,管理体制全变”,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彻底分离的华亭模式。这在沪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难免遭受传统观念重重的阻力。“国家投资饭店,为何花大钱请洋人来管理?”“为何要受洋人管制欺压?”许多员工想不通。我们不得不做好两个适应的思想工作,让中方适应西方科学的严格的管理,让外方了解中国国情。同时明确告诉中方员工,我们没有管理大饭店的经验。花大钱请人管理的目的就是学习经验、培养人才、提高效益。正因为华亭借助外方管理一开业就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在全球80多个国家500多家喜来登饭店的客人可随时预订华亭,方便入住,大大提高了客房出租率。
早在1987年,华亭就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这在国有企业也具有开创性。所有到华亭工作的员工都必须签订合同,并遵守《华亭宾馆员工手册》。合同和《手册》明确规定了岗位职责、行为规范、劳动纪律与工资福利待遇等。69名外方员工一样必须遵守《手册》规定。这些现在看来极平常的事在当时却是不同凡响。一个外籍经理因家有妻小而同中方服务员谈恋爱被开除,一个工作表现一向很好的中方姑娘因拿了客人丢下的洗头膏空瓶子被总经理除名。按人数比例计,外方管理人员被除名的高于中方员工。这说明喜来登的管理是法治而不是人治。也因此,喜来登管理的十年期间,华亭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劳动纠纷。
1987年秋天,应国家旅游局邀请,国际旅游专家费雷罗考察后说“华亭宾馆是我考察过的宾馆中最好的一家。华亭作为中国第一流的宾馆将是毫无异议的。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施豪华,先进,齐全;二是服务水准上乘。”华亭被国际旅游权威杂志“康达耐斯特”和华尔街日报评为“世界最佳饭店”和“上海最佳商务饭店。” 我在华亭初创的十年中,接待了300多万海内外客人,创收20多亿元,上交税收1亿多元,还贷本息7000万美金、1200万元人民币;还培养了数百名中高级管理人才。华亭管理的成功和取得的效益用事实说服了原先不赞成引进外方管理的人们。作为上海规模最大、开业最早的五星级大饭店,华亭宾馆的开业不仅结束了上海没有国际高星级饭店的历史,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也是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突破,更是对徐光启先生缔结的东西方文化之汇在断代之后的历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