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飞机旅行,如能在申领登机牌时觅得个靠窗的座位,凭窗张望,可满足一番好奇心。我自幼爱看地图,但凡山川、河湖、城镇、海岸、道路什么的,飞行中俯瞰,更像是在阅读和辨识一幅移动的地图,印证了以往的记忆,添补着新鲜的直感。
那年去悉尼参会,航班夜发朝至。凌晨朦胧中醒来,瞟见机身下方,斜阳映射下广袤无垠的澳洲大陆一派黄褐色,有巡游太空之感。不时可见地表满布弯弯曲曲的干涸河床,彰显着曾经的水流残痕,那是一种表征极度干旱的暖色调,恍惚中突然记起,澳洲大陆的中北部内陆正该如此景貌,盆地沙漠,干旱缺水,恰是飞往悉尼的途经区域。
到莫斯科那回的航班,天气晴好,能见度高。一路都望得见葱翠养眼的森林覆盖,村镇稀落,偶见有长长的公路伸展,显然是此番飞行要长久经过的西伯利亚地区所呈现的地貌景观特征。
日前赴中欧,又看到新的一幕。经停中东迪拜后,飞机往西北方向航行。起初只见大片黄褐色旱地,尔后则丘陵起伏,地势崎岖,贫瘠而枯涸,植被稀稀拉拉,黄色背景里点缀着不多的绿色。此后,进入了浩瀚的蓝色水域,飞了半天,难得见有划破水面的一二船只。飞越过清澈的蓝色大海之后,复临陆地上空。先见有海岸边大河,入海口水系复杂,多条水道蜿蜒曲折,是典型的三角洲。然后,渐见成片的森林、田园和山岭,绿意盎然,田畴齐整,管理良好,我知道,已进欧洲上空,离目的地不远了。这一路我的判断,黄旱地应在伊拉克一带,植被稀疏的丘陵,则近土耳其东部一带了,然后穿越黑海。到欧洲海岸再登陆的地点,应是位于罗马尼亚东北部的多瑙河入海口。此后所见植被完好的山区,为罗马尼亚的喀尔巴阡山脉,那些井然有序的农田,应是慢慢进入匈、捷的境内……
后来再观看飞机上展示的飞行轨迹视频,也证实了我的这一判断,迪拜起飞后的航迹图果若如此。而真正让人感慨的,还在于从空中所看到的景物。欧洲国家境内的好山好水好气候,在我们其后的旅行中确又一一真切体验到了。中东国家自然环境的艰辛,虽是我们早就从多年来的影视、书籍和媒体报道中熟知的,但两者之间对比之鲜明,还是叫人颇感吃惊的。
记得多年前读到过恩格斯这样的一段评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 这里所说的美索不达米亚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小亚细亚就是土耳其。空中俯览映入眼帘的,不正是这样的不毛之地或相似景象吗?千百年前由于当地居民的无知、乱砍滥伐和过度索取,破坏了居住家园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已历千年而未得恢复,如此教训还不够惨痛吗?而另一方面,欧洲的自然佳境也非凭空而来,完全是同那里人们多年来的悉心养护和开发适度,同人们建立起正确理念相关的,差别则正在于此。
天剧热,自然怀想起在欧洲的气温之惬意,十几℃至30℃,不用空调,天成自然。如果家家都明白这个理儿,精心看护好自家的菜园子、水池子,心态平和悠着点,那么地球村的生态平衡将不再是梦想,美丽家园也不会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