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上海郊区生态文明行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0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钱卫坤:从庄稼汉到护林工
朱全弟
■ 钱卫坤在涵养林护林      楼文彪 摄
  曾经的庄稼汉,如今的护林工。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守护黄浦江这条为上海市民提供洁净饮用水母亲河的责任感。

  现在,松江区石湖荡镇黄浦江涵养林护林工钱卫坤的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滋味。黄浦江石湖荡段7000多米长的岸线,他几乎每天都要骑电动车走上一个来回。“3700余亩林地,好几十万棵树呢,可出不得岔子啊。”今年45岁的钱卫坤,石湖荡东夏村人,皮肤黝黑,看上去也要比实际年龄大好几岁,一直生活在黄浦江的岸边。

  钱卫坤说,成为护林工以前,他家在江边有7亩多水稻田。如今,和村里其他不少村民一样,原先的水稻田已然变成了一片一眼望不到头的涵养林,“8年前,我们刚种下的那批树苗,直径只有三五厘米,现在大多已经长到快20厘米了,比碗口还粗啦。”说到这里,这位朴实的汉子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钱卫坤说他并不知道,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上海自来水的取水口就上移至浦南,那时,上海人喝的每10杯水中,有7杯来自浦南。“只是觉得,从小在这条江边长大,就有责任看护它。”

  于是,从2005年起,他就做起了护林工,如今还成了护林组长,手下有50多名工人。不过,他这个组长当得委实辛苦,每月工资2100多元,活儿都得带头干,“都是乡里乡亲的,什么组长不组长的,干好自己的活儿,比什么都重要。再说,政府部门对我们这些失地农民也不错。之前,帮我们解决了‘镇保’,养老不愁了;后来,帮我们在家门口就近安置了工作,便当得很。”

  钱卫坤不善言谈,但一说起涵养林便两眼放光,立马变得十分“专业”,“涵养林里的树不能种得太密,每亩只能种240—250棵,定期要修剪。”钱卫坤说,林子里的树越长越高,环境也越来越好,树林里经常有黄鼠狼、野猫、野兔出没,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鸟儿停落在枝头。

  说到未来,钱卫坤说他仍旧会继续当一名护林工,“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林子里的树越长越高,黄浦江里的水能越来越清。”

  非常朴素的一个梦想。其实,钱卫坤或许没意识到,他自己何尝又不是一直守护在黄浦江边的一棵大树呢?

  本报记者 朱全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广告
   第04版:综合新闻
   第05版:综合新闻
   第06版:目击
   第07版:特稿
   第08版:上海郊区生态文明行
   第09版:中国新闻
   第10版:国际新闻
   第11版:广告
   第12版:读者之声
   第13版:文娱新闻
   第14版:文娱新闻
   第15版:体育新闻
   第16版:广告
   第17版:新民环球
   第18版:经济/新民环球
   第19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20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21版:夜光杯
   第22版:夜光杯
   第23版:连载
   第24版:广告
一座可见证幸福的小镇
未来,三十万白领聚集松江
钱卫坤:从庄稼汉到护林工
责任和梦想
新民晚报上海郊区生态文明行08钱卫坤:从庄稼汉到护林工 2013-10-03 2 2013年10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