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医生,我找你好久了……”一位50岁抽动症患者跟我说。
“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我在课堂上眼睛控制不住的眨起来,嘴也时不时向上撅,有时候肚子好像在抽,我就用力吸进去然后再放松,我没办法控制它……”
“当时我母亲以为我眼睛出了啥问题,就带我去医院看眼科,医生说我眼睛没有问题。可到了课堂,同学和老师都以为我是故意在捣蛋,无论我怎么解释,他们都不相信我,所以我一直被安排在了班级的特殊位置,没有同桌,没有前后同学……”
“后来走路的时候全身肌肉都得紧绷着,不然胳膊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甩了一下。那时候好辛苦!母亲带着我四处求医,五官科都看过了,也当多动症治了,甚至几次被当做精神病治疗过。后来,我才被确诊为抽动-秽语综合征。”
“从那时候起,我不能上学了……父亲母亲为我难过,深夜里流过泪,我都知道。二十多岁的时候,我的说话声音开始变得沙哑,口齿不清,每说几句话,还会控制不住地发出‘嗷嗷嗷’的怪现象,如果不‘嗷’一下,就会感觉心里憋得慌,通过抖动和叫声发泄出来就舒服多了……”
“那时候啊,我不敢去坐公交车或到公共场合,丢人啊,医生你知道多难受吗。四十多年了,各个地方的医院都去看过。医生都说用药物治疗,我也一直在吃药没停过,可就没好过,吃段时间好点,把药停了,哪知道抽的更厉害,又得加量吃药,就这样反复不愈啊。”
“直到今年9月份,我在报纸上看到史医生你写的文章,我仿佛看到了新的希望。史医生,你还记得我吧?我记得老早你给我看过,那段时候有点好转,后来去医院再找你,你不在那了,现在在这里碰到,哎呀,找你好久啊,要是早知道就早点来这了……”
这是我在国庆期间刚接诊的一位抽动症患者,7岁时候开始抽动,到现在40多年了。见到我时,说话声音沙哑低沉,言语欠流利并伴有大舌头情况,面部及四肢不自主地抽动。但还是坚持与我说了他这么多年来的情况。
他看上去很兴奋,或许正如他所说,我是曾经给他治疗过的医生。但是这么多年来,抽动症一直伴随着,真是太辛苦了。
就抽动症而言,一般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属于脑部神经系统疾病,而在大脑中,有Υ-氨基丁酸、谷氨酸、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与多巴胺6种神经递质,它们不但各自发挥作用,还相互制约,保持脑功能处于平衡状态。其中Υ-氨基丁酸与谷氨酸:是一对作用相反,起维持大脑的抑制与兴奋的平衡作用;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起调节大脑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平衡作用。而在运动调控中,维持肌肉紧张度的是乙酰胆碱;调节肌肉紧张程度的是多巴胺,使机体做好运动的准备,并在大脑皮质的信号触发下“启动”某一动作;而去甲肾上腺素则是在多巴胺的基础上发动机体进行一系列的动作,彼此间起到相互制约与平衡作用。
若其中一个出现问题,平衡就会被打破,大脑就会出现功能失常,影响到儿童的发育行为,出现发育行为系统疾病,如抽动症。
就像这位患者的情况,我给他做了神经递质检测,发现大脑多巴胺异常,但是就这位患者的年龄来说,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期,抽动症一般在12岁以下治疗,可以说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以往药物治疗多以通过药理作用,神经阻滞多巴胺受体,快速控制抽搐等症状。但其副作用明显,如动作缓慢、肌张力增强、张口困难等,部分病人因副作用突出或无法抵消,只好中断,造成病情复发甚至更严重。现在中国已经把儿童健康和成才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生物医学也首先应用于与民族未来息息相关的儿童医院。
我针对这位患者的情况,制定了中西药结合生物多维干预治疗的方法,他接受了我的方案。我们通过生物信息技术高通量、高效的基因数据、蛋白质数据进行提取分析,采取生物医学介入治疗,在修复神经递质的同时,同步作用于他的免疫系统,平衡协调机体内环境。不仅从生理上同时在心理上也起到缓解并加速大脑神经突触处的传导功能,抑制大脑神经过于兴奋,使大脑神经长期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兴奋点上。希望这位患者在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能尽快得到康复。
(史积善 儿科主任,在几十年从医生涯中相继在国家级专业期刊发表具有重要影响的专业论文十余篇,参与编写《儿童少年精神医学》、《帮助儿童走出学习困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推理研究》等专著。曾受邀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六届名医论坛会议,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连续多次被评为“三好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