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琢磨寻味汉字渊源
卢湾第二中心小学语文老师杨燕青认为,能留心记住生僻字,不断扩大自己识字量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只是死记硬背的话,这样的认字并无多大意义,不如通过细细琢磨每一个字的来源和汉字背后的故事。
别说现在的学生,成人也因为键盘使用过多,经常会提笔忘字,或者混淆笔顺。从教近20年,她发明了很多有趣的识字小游戏,帮助学生打牢汉字基础,例如部首换装游戏、到苹果树上找生字“果实”等,这些有趣的认字游戏,对激发小学生的兴趣非常有帮助。
杨燕青介绍,有些学生觉得,汉字笔顺前后颠倒并没有关系,其实,这和书法结构有关,汉字经过简化会失去原有的一些结构特征和表意作用,这就要求老师把每一个字都尽可能讲透,让学生慢慢品味汉字演变的历程,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渊源。
用画笔发现汉字之美
一名马“夫”骑着“马”,穿过“竹”林、“草”地和“森林”,小“鸟”在他身边围绕;马“夫”用“刀”砍下“木”做成“舟”,穿越“鱼”儿跳跃的小河……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世纪80年代曾经拍摄了一部名为《36个字》、时长约11分钟的水墨动画,至今仍为许多汉字爱好者津津乐道。
延安初级中学年轻美术老师张慧琳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从小学习书法,上师大美术本科专业毕业后,又攻读了上海戏剧学院书法硕士学位。张慧琳希望自己能在美术和书法领域做一些结合,“鼓励同学们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欣赏和临摹的阶段,这样可以更加有趣。”
初二美术第一单元“感受古老文明”中,第一课是“走进象形文字”,张慧琳便将那部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播放给同学们看。课后,她给同学们布置了作业——用漫画的形式,完成“象形文字故事画”。同学们的创意让她惊喜:汉字成为“主角”,把男耕女织共同建立家园的场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
从“步”,你是否可以看出脚掌分开,一前一后的感觉?从“行”,你有没有发现道路的分岔口?张慧琳也给学生上硬笔书法课,她强调诗、书、文的结合,让同学们尝试原创诗歌,自己写成书法作品。目前,她所在的美术书法教研组正和语文、历史教研组联合启动一项课题,研究用汉字串起跨学科合作,扩充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 本报记者 陆梓华
|专|家|观|点|
写好汉字离不开扎实基本功
老师先要写一手好字(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陆继椿)
小学阶段对基本功的忽视,直接导致学生汉字学习不够精细,似是而非,书写错别字现象会一直延续到初中、高中。现在课堂上PPT用得多了,板书越来越少见。但汉字教学离不开手写,PPT动画演示和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示范,效果绝对不一样。
如今能写一手好字的老师越来越少。如果教师本身对错别字缺乏敏感,在教学中自然也无法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甚至还会产生误导。
小学阶段应侧重写字(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负责人 周宏)
不少中学老师批改学生作文,注重文章立意,对错别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是不足挂齿的“低级错误”。还有部分教师对汉字教学比较轻视。
语言学习离不开积累,一定量的抄写和背诵是必要的。而且,语文教学应分年段对教学重点明显区分。小学阶段应以认字、写字和积累为主,不要急于分析课文,甚至作文都可以不要求写,而以口头作文代替。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