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乐坛的马革顺教授,是中国合唱指挥的第一人。他在布满荆棘、曲折坎坷的艺术之路上,曾历经了艰难险阻,又跨越过万水千山,但心中燃烧的是那不灭的音乐圣火。
马老是当今中国乐坛最年长者。在他百岁诞辰即将到来之际,上海音乐学院将举办一系列庆贺活动。届时,来自海内外的马老的几代指挥家弟子,将在上海大剧院联袂献演一台中外合唱精品音乐会。
我和马老相识多年,他是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老人,博学睿智又风趣幽默,还乐于助人,尤其对自己的事业一丝不苟。
从小在教会长大的马革顺,其父是个牧师。因此,他自幼就对西洋宗教音乐,耳濡目染。高中毕业后,马老考入南京的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奥地利音乐家史达士博士,学习合唱指挥。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的抗战全面爆发,刚踏上社会的热血青年马革顺,放弃优越的工作,辗转南京、武汉、西安等地,激情满腔地走上街头,指挥民众高唱抗日救亡歌曲。八年抗战中,马老创作了《台儿庄打胜仗》《募寒衣》《不久就要天明》等许多激励人民投身抗日洪流的歌曲;还多次筹划组织义演,为前方抗敌将士募集钱物。
当年,荷兰著名的导演伊文斯,为了拍摄一部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长纪录影片《四万万同胞》,曾前往中国多地实景拍摄。在西安,伊文斯无意中在街头拍到了马革顺义愤填膺地在指挥群众歌咏的动人场面。后来,这组镜头,又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人民战争胜利万岁》一片中,得到充分展现。
抗战胜利后,新婚燕尔的马老,只身前往美国威斯敏斯特合唱学院深造。在这座世界最负盛名的合唱圣殿里,马老如饥似渴地吮吸着合唱艺术的精髓。这些都为马老日后成为世界级的合唱指挥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马老怀着美好的憧憬和热望,急切地投身祖国的怀怉,开始了他长达一个甲子的教学生涯。
1954年的思想改造运动,马老因为一些率真的言论,加之他的经历和家庭背景,与音乐家应尚能、陆修棠一同被打成“三人反革命集团”。但身陷囹圄的马老,并未为此而放弃初衷。他在狱中很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单声部视唱教材》一书,多年后,此书成了音乐院校的必修教材。
1956年初,马老的问题得到了澄清,平反后被调往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上音是马老梦开始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大展宏图。刚到上音工作,马老就赶上“全国音乐周”展演,他为上音师生排演的《节日的晚上》《美丽的姑娘》等三首合唱作品,在北京受到高度评价,马老的艺术才华,也得到充分展示。那是马老回国后最开心的一段时光。
但好景不长,1957年因替父亲申诉,马老又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但马老仍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全身心地撰写了《合唱学》这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在十年动乱中,饱受劫难的马老始终坚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粉碎“四人帮”的1976年金秋,年逾古稀的马革顺先生终于迎来了他真正的艺术春天。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倾其所有,完成了中国合唱指挥的教学体系,还训练了多支很有造诣的合唱团体,更为国家培养了几代合唱指挥的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