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闭幕以来,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共举行了10次集体学习。主题依次为十八大精神、改革开放、和平发展道路、依法治国、反腐倡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海洋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
这些主题透露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探索和新思路,也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出积极的改革信号。
既是集体学习也是战略导向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传统,始于2002年12月。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共举行了44次集体学习,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了33次集体学习。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远认为,集体学习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对推动我国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高层领导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完善国家政策和决策。”他指出,这是非常好的高层咨询平台,各主题均与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密切联系。“既是集体学习,有专家咨询的作用,也对国家发展起到了战略导向作用。”
从最开始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到之后议改革、说开放、谈外交、论法治,再到住房等民生话题,最高层的施政着眼点逐渐聚焦。任远分析,领导层集体学习的过程也是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过程,主题设置与领导层治国理政的思路相吻合。
制度改革和全面开放是核心
任远认为,10次集体学习的核心,是贯彻十八大精神,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的5年乃至10年,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还是改革开放。”任远分析,“改革”指的是完善制度建设,打造更加完善和谐的政府与社会关系,实现更良好高效的国家治理;“开放”则是要实行更全面的对外对内开放,减少体制的限制和行政性的垄断。
“中国目前面临多项艰巨任务——城市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更积极地与世界体系沟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改善民生福利,减少分配不公……要实现这些任务,都离不开改革开放。”任远强调说,制度改革和全面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核心动力机制,是实现十八大目标的动力保证,也将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关键词。
“在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将释放更多有关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信息,以此来创造中国发展的持续动力。”任远说。
专家型官员频频走上“讲台”
在以往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老师”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为主。而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的10次集体学习中,多位部委级官员亮相,走上“讲台”。
今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举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任外交部部长杨洁篪、时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及时任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担任讲师。在今年2月23日的第四次集体学习中,5位司法系统部级官员登台,讲授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前两届中央政治局的77次学习中,只有两次由官员授课。
“说明我国已涌现出一些专家型官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水平近些年得到了明显提高。”任远分析说,长期在某个专业领域工作的官员,对其所在领域的研究和了解可能比一些专家更深入,工作体会和见解可能更务实。“专家智慧同样必不可少,只有当讲师们畅所欲言,发表真知灼见,而非汇报工作,集体学习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住房、环保、反腐成新主题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的10次集体学习中,涉及反腐、环保、住房建设等多个新主题。
以第十次集体学习为例。10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举行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住房问题首次成为集体学习的主题,说明它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政治局专门学习研究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现了最高层对此问题的高度关切。”任远分析,住房问题关乎民生,民众对高房价反映强烈;而房地产行业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也有较高关联度。
此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等,都成为新一届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新主题。
结合社会调研首次开门学习
盘点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的10次集体学习,除了出现一些新颖的“课堂主题”之外,“上课形式”也有新变化。
今年9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这次集体学习首次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北京中关村,参观中关村科技创新企业、科研单位的重要创新成果,结合调研、讲解和讨论等多种形式。
“从封闭式学习到开放式学习,完善了集体学习制度,体现了执政理念的转变和进步。通过和社会调研结合,有助于高层更广泛听取各方专家和社会精英的意见和建议。”任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