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载: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字面义是三个人一起走路。若按朱熹说“三人同行,其一我也”(《论语集注》),则他人只有两位。其实,三这个数字在古代极有意味,是少与多、量与质的临界点。《史记·律书》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说的最精彩的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三可以有两层意思:一是确数,二加一而已,表示少,如三寸之舌、三三两两;二是概数,表示多,如三人成虎、三夫之言。把“三人行”理解为多人同行,说得通,但据原文语意,孔子强调的是个体,是每一个人。
行,走路。但不必拘泥,泛解为相处、共事、生活,未尝不可。
师,不仅是授课教书的先生,亦是广义的“教人以道者之称也”(《说文》段注)。故无论哪方面成表率、模范者,均可为师。此章之师,就是具备某些长处、优点、能力,而值得孔子学习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除自己之外的两个人中,“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这是朱熹的说法。然而,彼二人有两善、一善一恶、两恶三种可能,孔子并未预设前提,且称“必有”,故分析问题需再深入。应该说,任何人都是独特的“这一个”,都有其或优势,或劣势,或长处,或短处;好人亦有可指摘之点,坏人大多数亦有可肯定之处,不可简单化、绝对化。所以,如何正确地看待他人,是我们得到的第一点启示。其二,孔子学识渊博,高人一等,名望很大,弟子众多,但他却虚怀若谷。孔子以自己的言行告知天下,人人都要虚心,严格要求自己,适时地把自己摆在学习者的地位。
肯定他人,虚怀若谷,紧接着便是好学,且善于学。先是“择其善者而从之”,从他人身上选择善良的言行加以学习。次是“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不善的言行也是镜子,反观自己有没有类似的不善,若有就改正,若无则“戒之”。即是说,不善亦是教材,反面教材,不善之人亦是教员,反面教员。好学而又善于学的人,可从身外的一切获得有益于自己的养料。如果联系到孔子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篇),那么就会发现孔子的思想是一贯的,不同时机,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具体说法稍有不同而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论语》普及最广的语句之一,几乎人人皆知。作此短文,不过是与读者朋友共同温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