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圣俞诗集序》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穷而后工”,灼见!数历来诗家,确实“少达而多穷”。不必探求其原因,然仕途畅达的显贵之士原不能体察下民,当然也就难以写出好诗。
梅圣俞的诗好,因为道出了自身的遭遇;梅不得志,而又“乐于诗而发之”。自然,这样的诗,断非主上所喜欢,亦不能为达官赞赏。但我更爱读梅的文。欧阳谓“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难能可贵的就在于这“不求苟说于世”。纵观当今文坛,独少这类文章,慨乎?
《送杨寘序》
欧阳有“幽忧之疾”,因“不能治”,遂学琴于孙道滋。琴之技“小矣”,然而却能治心疾,何也?因为琴能道湮郁,写幽思。杨寘也是不得志者,欧阳说他“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一语道破了琴心。
其实,欧阳虽为杨寘鸣不平,又何尝不是抒写自己的“幽忧”?同病相怜,同气相求,故其《序》得以直叙心曲,文章之道于中可窥消息。
然我之有感于此文,虽未必源于“幽忧”,而今之杨寘实在颇多,只是不解于琴,也无缘得遇若孙道滋者,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