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岁末,习总书记微服来到北京“庆丰包子铺”自己掏钱买包子吃的亲民之举,引发大家的微信围观,众口齐赞。我的一位同事给自己的微信取了个人见人爱的名字:“包子猫”,这时也乘机自夸一番:我这个“包子”,可是习大大喜欢吃的东西啊!
包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主食。有肉包、菜包、豆沙包等。记得小时候妈妈在家做包子,伴了酒、酱、糖、生姜、味精等佐料的大盆菜肉馅,掐进一砣砣雪白的面团里,收口处的褶子,像精美的花纹,堪称艺术品。圆嘟嘟的包子放进笼屉里,在锅上蒸,快熟时,香味飘散出来,馋得我们兄弟姐妹就在厨房外等候。热包子咬得嘴都烫出小泡,但心里真是非常满足。读中学时,校门口有家点心店,做的肉包馅大皮薄,8分一只,下课时常买了吃。后来当兵,训练任务重,连队偶尔做包子,就算改善生活。每人分10个,到手后瞬间一扫而光。条件差时,就做糖包。口味怪怪的,我把糖抠出来,等于吃白馒头。
其实南方人不叫包子,都叫肉馒头、菜馒头,还有小笼馒头。以前我总觉得上海的包子才真叫包子,南翔小笼,一咬一包香甜润滑的汤汁,王家沙的青菜包,碧绿的馅子,透出一股清香,吃在嘴里爽口回味。而北方的包子,只有天津的“狗不理”肉包还可尝尝,其他都面硬馅糙,干巴巴,难以嚼咽。可前几年,我去了趟唐山,彻底改变了我对北方包子的印象。热情的东道主起初要请上海客人吃海鲜,我们说,唐山不靠海,海鲜不新鲜,还是尝尝当地风味吧。于是每人面前上了一个搁在海碗里的大包子。我用刀剖开包子,皮虽薄,但面结实,不碎。露出丰满的馅料,有野菜、金针、木耳、香菇、精肉、鸡蛋、虾仁等。配着面料咬进嘴中,满口鲜美滋味。如此神奇包子,大家纷纷建议到上海开分店,一定火!可店老板说,试过,不行。因为北方面粉要用北方水浆调和,才能撑得住大包馅料有嚼劲,可到南方全软了,包子就没那味道了。
中国的美食琳琅满目,可有时候想,平时若花大把时间用在精雕细刻一道道佳肴上,有些浪费。老外在工作日吃午餐,就是一个汉堡或热狗解决了。若不是重要节假日,我们不如就买几个包子,吃起来既简单,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