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1月0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没有个性化大学,哪来个性化校训
吴龙贵
  吴龙贵

  关于哈佛大学的校训在中国互联网上盛传已久。近日,哈佛大学图书馆官方网站惊现留言:有人问,在哪里可以看到传说中的哈佛大学校训?对此,哈佛大学校方在其官网上表示,这些校训都是假的,在哈佛墙上看不到所谓的校训,并称所谓校训都是编造的。

  网上流传的哈佛校训包括: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说实话,这些充满说教意味的心灵鸡汤式语句,不要说不是哈佛校训,就算真是哈佛校训,笔者也不以为然。可能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哈佛校方借机撇清了与这些冒牌校训的关系。

  这些假校训之所以在网络上和现实中受到不少的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对国内大学校训高度趋同化的一种反讽和颠覆。统计发现,德、学、行、实、新等9个关键字在中国“211工程”高校校训中最常被提及,“学”的出现频次最高(56次),其次是“德”字(35次)。汉字源远流长,汉语博大精深,按理说我们的最高学府应该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但却只在这么几个字中倒腾来倒腾去,的确够寒碜的。不得不说,虽然假校训也没什么过人之处,但相比国内一些大学的真校训还真是高明不少。

  如果把校名比作一个人的名字,那么校训就相当于一个人的自我介绍。好的校训,是展示大学精神气质、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一个平台。平庸的校训,则很快泯然众校矣。很多大学的校训,要么附庸风雅,卖弄词藻,要么就是相互“借鉴”,千篇一律,不要说品位和风骨了,就连让人记住都难。这其实与人们对大学的感知大体上是一致的,很多大学原本就严重缺乏个性。

  腹有诗书气自华。校训不是简单的文字拼凑,而是一所大学内在精神的高度凝炼,这个精神和气质实在是强求不得。1929年,陈寅恪在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墓碑上写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此成为中国大学和知识分子共同的学术精神和价值取向。然而今天的很多大学,远远看去像一片大工地,都在忙着扩招扩建;近处看去,又像一个文凭批发市场,教授导师忙着走穴评职称搞项目,学生忙着考级就业;深入剖析,则又像一个衙门,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学术氛围趋于淡薄,官僚之气日渐浓厚。行走于这样的校园中,再精彩绝伦的校训,恐怕也没人有心情去看上一眼。

  没有个性化的大学,哪来个性化的校训?校训毕竟只是一个载体,真正需要改造的不是高度雷同的校训,而是缺乏精神追求的大学。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跨年特别报道
   第A04版:跨年特别报道
   第A05版:跨年特别报道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特稿
反腐败,有决心才有信心
吃包子
一生一世
领失物被征关税给公众上了堂税法课
别忘了快乐!
没有个性化大学,哪来个性化校训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没有个性化大学,哪来个性化校训 2014-01-01 2 2014年01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