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淡定
法网到澳网
“One Slam Wonder”——一满贯奇迹,这个国际网坛对于那些曾经赢得过一项大满贯冠军球员的称谓,其实多少带有一些轻慢甚至调笑的意味。然而,职业生涯能够赢得两项或以上的大满贯桂冠,这是对于球员顶尖实力与冠军气质的最好证明。
从2011年6月4日到2014年1月25日,间隔了966天;
从巴黎罗兰加洛斯球场到墨尔本公园,相隔了16808公里;
从法网到澳网,李娜终于为自己正名。
2011年,法网决赛赛场,胜利的那刻,李娜激情倒地,一身红土。
2014年,澳网决赛赛场,没有摔拍怒吼,没有伏地泪崩,夺冠后的李娜只是缓缓举起双手,用球拍拍了一下头,嘴角始终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
从惊喜到淡然,这是李娜的心态变化;从黑马之姿,突破夺冠到胸有成竹、捍卫荣誉,这也是中国一姐这些年进步的成果,自信表现。
李娜如今的自信来自自我修炼。已两夺澳网亚军的李娜说:“在我挽救赛点后,我的自信得到很大提升,我希望今年能在这里更进一步(夺冠)。”
2011年,李娜捧起苏珊朗格伦杯的那一刻,我们的情绪有意外、有惊喜、有震撼、也有感动。当2014年李娜捧起达芙妮·阿克赫斯特纪念杯时,我们依然开心、依然兴奋、依然感动,情绪中还包含了一种笃定和理所当然。
在澳网赛场,李娜五年四进半决赛、四年三进决赛,可以说,这层窗户纸的被捅破早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
关键词 温情
火线穿线员
夺冠第一时间,李娜又在万名球迷的注视之下对老公发出幽默的宣言:“我要感谢我的老公,我的老公在中国更有名了。我要感谢他为我做了体能教练、收拾球拍等一系列所有工作。”说到这里,全场球迷大笑。
对于李娜而言,姜山在赛场边的坐镇更像是一份温暖妥帖的保证。两人从12岁相识、16岁相恋再到24岁结婚,关系也早已到了外界无法领会的默契。
决赛中,有细心者发现了个小细节。在首盘比赛3比2僵持之际,李娜出现了一次发球双误和几次接发球失误。将眼神投向观众席上的丈夫,李娜用手在拍面比了个动作。夫妻间的默契让姜山立即了解了李娜的需要。一路小跑来到赛会穿线处,姜山当起救火队长,火线为李娜准备“李娜2号”球拍。艰难赢下首盘,换了球拍的李娜在第二盘终于打出了火热手感。零封对手,夺冠的背后,无疑有着丈夫姜山飞奔准备球拍的功劳。
1月27日是李娜与姜山的第八个结婚纪念日。今天夺冠后,李娜再次笑着说起结婚纪念日的话题:“可能去年的时间会更好一些(1月27日),不过今年也不差,夺冠算是一份礼物。至于结婚纪念日的庆祝,我觉得没有特别的。快要过年了,将一起回家过年。”
自从丈夫姜山从教练的位置“离开”后,李娜和姜山两人在公开场合的“形象”不再像之前那样剑拔弩张,无论是姜山的低调,还是李娜的幽默,都展现出了一对幸福爱人的形象。
关键词 霸气
改变了传统
从第一盘的极度焦灼,到第二盘的干脆利落,李娜用一座澳网大满贯奖杯,又一次点燃了数以亿计中国人的热情。
当人们一次次讨论李娜该何时退役,当新闻发布会上,总有记者揪着李娜年龄问题不放时,李娜用自己的霸气完美粉碎了“廉颇老矣”的担忧。
在网坛,超过30岁的球员肯定是老将,开始考虑退役的事情也是顺理成章的,这也是一种传统观念。但是李娜过去一年多的优异表现,改变了这种观念,看着她火热的竞技状态,恐怕没人敢预测李娜何时会选择退役。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现在的李娜已经是世界女子网坛的巨星级球员之一。这个舞台曾经只属于欧美球员,这也曾经是世界网坛难以逾越的传统,但李娜改变了这个传统。李娜用自己的成功告诉全世界,中国人一样能在西方人垄断的高职业化项目中获得成功。这才是李娜对中国体育最大的贡献。
在成绩面前,任何的争议都无比苍白,任何的讨论都毫无意义。现在,李娜可以带着一座澳网奖杯和265万澳元的奖金回家过年了,而这个冠军,同样也是献给所有中国人的春节礼物。 本报记者 厉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