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1月2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石丹青天马行
傅震
▲ 西周盠驹尊
▲ 唐舞马衔杯鎏金银皮囊壶
▲ 西汉马踏匈奴石雕
▲ 唐(传)百马图卷
▲ 唐天马鸾凤纹彩绘金银平脱镜
▲ 唐昭陵六骏
▲ 北朝鱼尾翼马
▲ 秦彩绘牛马纹扁壶
▲ 汉青玉天马
▲ 赵孟頫《人马图卷》
  ◆ 傅震

  骁腾有如此,风入四蹄轻 

  报载马年邮票发行盛况空前,不少人三四天前就去排队。网上又传说,中央要求干部要有千里马的气势。看来马年说马,赞马,又要蔚然成风。这是风俗习惯,只是不要诱发拍马便好。宅在家里,无意去轧闹猛买邮票,翻出杜甫《房兵曹胡马诗》一读:“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写马活灵活现,他把人类最好朋友的精神风采作了千古的历史定格。千百年来人们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绘马的神采,从岩画到瓦当,从青铜器到陶瓷,从锦绣到铜镜……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秦代木胎髹漆马牛纹扁壶就是个中精品。一匹奋蹄飞奔的马把飞鸟甩于脑后,构思绝妙,使人想起马踏飞燕。这就是千里马的气势吧。

  经万里兮归有德

  杜甫的咏马诗不止一首,在《骢马行》的首句“邓公马癖人公知,初得花骢大宛种”中也提到大宛。看来大宛是良马之乡。查《史记·大宛列传》载,武帝“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为‘天马’。”由此可见,天马是中华民族对马的最高尊称。汉武帝并不敢妄自为马起名,称天马是有出处的。据《山海经·北山经》载: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尊汉代的青玉天马,替《山海经》所说作了印证。

  另据《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四年秋,马生渥洼水中,武帝作《天马之歌》。太初四年春,贰师将军李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武帝大喜,作《西极天马之歌》。歌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武帝获宝马,他认为是良马应归有德之王。他把宝马视为施德政的象征,视为盛世久安的象征。“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西安秦始皇墓坑中的兵马俑列阵生动地诠释了这马之归德,国之大用。其实,早在周朝,驯养马就和礼制关联在了一起。在马驹断乳,首次系马具时,要举行“执驹”之礼。何以见得?此刻正默默站在北京国家博物馆的盠驹尊就是明证。尊上的铭文记录了周天子出席盠(一种官职,位在三公之上,兼管东西军政)的执驹之礼,并赠送了两匹幼驹。可见我们民族的当政者一贯重视马政。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经汉武帝一歌,天马从此名扬天下。诸多天马的艺术形象层出不穷,特别是丝绸之路开通后,融涵各民族艺术风格的天马造型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当时长于经商的粟特人,沿丝绸之路往返于亚欧大陆之间,使得不同风范、异域风情的艺术构思得以交流传播。粟特人的首领被官封为“萨保”。山西省博物院和西安博物院藏有一些北朝的萨保石椁浮雕,上面多次出现鱼尾天马,双翼天马,折射出浓郁的异域神采,极具装饰性。依据考古文物,汉朝已有了翼马的艺术造型,到隋唐时期就极为普遍了,甚至帝陵建造也将翼马形象置于陵前。比如在陕西咸阳,唐朝的乾陵神道东侧,我们就能见到高逾三米的石刻翼马,威武端庄,体现了天马“国之大用”的正统理念。

  然而,天马造型却另有惊世骇俗之作。甘肃武威出土的马踏飞燕令全世界叹服不已。它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艺术思路。在上文提到的秦代髹漆马纹扁壶,以及唐朝的天马鸾凤纹彩绘平脱镜(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上,天马皆为无翼造型,但都与飞鹭翔凤一起奔逐天际,更显气冲霄汉之大雄。汉武帝《天马歌》中唱道:“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杜甫更以为天马是“天厩真龙”,他赞道:“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按照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无翼之马更具龙腾气韵,就像西方天使有飞翼,东方飞天无翅膀一样道理。故而唐三彩马大多无翼,却富有灵性,气韵生动。晋人郭镤更是称颂道:“龙凭云游,腾蛇假雾。未若天马,自然凌翥。”总而言之,天马在历朝历代的艺术观照中逐渐神圣化,甚与天际星宿同辉。《晋书·天文志》载:“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正气极盛,邪恶遇之必遭严惩。房星明,则王者明。”难怪李贺诗吟:“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如果说《马踏飞燕》令人叹为观止,那么《马踏匈奴》更激人万丈豪情。“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霍去病十九岁为骠骑将军,勇猛无敌,屡战屡胜,“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功莫大焉。可惜他英年早逝,汉武帝下旨厚葬于茂陵东。其冢状如祁连山,上置一组巨型石雕,以表彰霍将军收复祁连山之丰功伟绩。现藏于茂陵博物馆的《马踏匈奴》是其中精品。整件雕塑充满张力,战马体魄雄浑,不怒自威,双目炯炯有神,蹄下敌兵垂死挣扎。站其像前,仿佛听到当年匈奴的悲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嫁妇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想起近来东倭复嚣,使人感叹留连。

  几千年来,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征伐抗御,是历史上文化艺术创作的必然主题。神驹与圣王,名马和良将都在历史文物中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印迹。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就是唐太宗在大唐开国的历次征伐中随他出生入死的六匹坐骑。唐太宗为它们刻石永志,使我们拥有了扬名天下的“昭陵六骏”。作品为石浮雕,六骏神态各异,三骏腾飞,三骏伫立。鬃尾、鞍辔刻画细腻,实为浮雕中的翘楚之作。

  “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飙风”。李贺不愧为诗坛的鬼才,寥寥二十个字,就把唐太宗和他六骏的风采神韵展露无遗。昭陵六骏皆为国捐躯,获得了历史上对战马的最高赞誉。1.飒露紫——紫燕骝,唐太宗平东都时所乘。前中一箭。赞曰:“气詟山川,威凛八阵。紫燕超跃,骨腾神骏”。2.拳毛騧——黄马黑喙,唐太宗平刘黑闼时所乘。前中六箭,背三箭。赞曰:“弧矢载戢,氛埃廓清。月精按辔,天驷横行”。3.白蹄乌——纯黑色,四蹄皆白。唐太宗平薛仁杲时所乘。赞曰:“耸辔平陇,回鞍定蜀。倚天长剑,追风骏足”。4.特勒骠——黄白色,喙微黑色,唐太宗平宋金刚时所乘。赞曰:“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催敌,乘危济难”。5.青騅——苍白杂色,唐太宗平窦建德时所乘。前中五箭。赞曰:“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6.什伐赤——纯赤色,唐太宗平王世充,窦建德时所乘。前中四箭,背中一箭。赞曰:“廛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汉骋足,青旌凯归”。

  衔杯终宴曲,屈膝醉如泥

  重温六骏之功迹,倍感开国之艰辛,更叹盛世永安之不易。和平时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战马渐渐淡出了艺术的视野。天马华丽转身,也日益奢华娇贵起来。“雄姿逸态何崷崪,顾影骄嘶自矜宠……赤汗微生白血毛,银鞍却覆香罗帕”。马为人镜,马已如此,何况人乎。天宝年间,骄奢淫逸之风盛起。每逢“千秋节”皇帝的生日都会在兴庆宫的勤政楼前,举行隆重的朝贺大典,并以舞马助兴。几百匹舞马穿金戴银,踏着《倾杯乐》的节拍,跃然起舞。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床板旋转如飞。但好景不长,舞马盛宴随着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而散席。唐玄宗哪还顾得上舞马呀,扬鞭绝尘,弃城落逃。这批舞马落在安禄山的一名大将手中,他怎么懂舞马呢?一天,军中宴乐,舞马闻声起舞,士兵们误以为妖孽作怪,大将田成嗣命令士兵将舞马全部处死。

  同样是死,战马殉职战场,舞马毙于舞场。两相对照,我们对“昭陵六骏”能不肃然起敬吗?听说现在西班牙还能看到舞马表演,可能是当初沿着丝绸之路传过去的吧。好在陕西省博物馆还藏着一件宝贝,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壶身呈扁圆形,是模仿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壶制作的。它工艺独特,造型优美,壶腹两面用模压工艺对应型造出两匹奋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倩影。

  这件国宝从不出国展览,可见其珍贵。写到此,我倒有个建议,将昭陵六骏与舞马扁壶放在一起展出,因为它们是大唐王朝兴衰最好的见证,国人们定会想起伟人“两个务必”的教诲吧。

  天牧边草绿,快走踏清秋

  “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回顾历史,马比其他动物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没有马,也就没有吹角铁骑射天狼,没有马,也就没有一骑红尘妃子笑。然而马为我用,却要经过艰辛的驯养。早在周代,官方养马便已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秦汉以来,官营牧场更为发达。唐代为免边患,同样重视养马。去年夏天我去甘肃张掖,那里还经营着汉朝所建的养马场。古代养马人称为奚官。“老髯奚官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历代文物艺术品中,表现马场和奚官的作品层出不穷。

  古人爱马,善于画马的丹青圣手辈出。唐朝的曹霸、韩干、韦偃,北宋的李公麟,元朝的赵孟頫等人均画过不少牧马图、浴马图。故宫博物院所藏唐(传)佚名《百马图卷》生动地反映了养马场的生态情景。绘了九十六匹马,奚官四十四人。内容有洗浴,放养,喂槽,安掌,备鞍,调教等等。唐玄宗朝宰相张说(yuè)撰写过《陇右监牧颂德碑》,其中一段描绘养马,可为此图的释文:“春分而出,秋分而入,禁原燎牧,除蓐熏厩,时其事也。洁泉美荐,棚凉栈湿,翘足而陆,交颈相靡,宣其性也。攻驹教调,讲驭臧扑,刻之剔之,羁之策之,就其才也。”

  特别有趣的是,图中还画有一只猕猴,拴在马槽旁。生动地反映了唐朝马厩置猴的养马风俗。不禁使人想起《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御马监担任弼马温的事情,看来事出有因。唐人《独异志》载:“东晋大将军赵固所乘马暴卒……郭璞造门,语曰:余能活此马……擒一兽如猿,持归。至马前,兽以鼻吸马,马起跃如。”又见北魏《齐民要术》:“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辟恶,消百病也。”由此可见,吴承恩安排孙悟空当弼马温还算是人尽其才的。

  提起画养马的丹青圣手,不得不说说赵孟頫。因为是他第一个画出了养马奚官的正面形象。他画过诸多养马图,不仅他一人画,还全家父子三人一起画。1296年,赵孟頫画了《人马图卷》,马和人都画得中规中矩,据说,这个时期赵孟頫画马使用了规尺,马屁股非常圆润,略带抽象的形式故意突出奚官的形象。奚官正面而立,不卑不亢,形象凛然,连身上衣服的褶皱都呈对称分布,凸显中原官员俨然正统的风貌。这充分反映了那个时期艺术作品的内涵。元朝蒙古统治者截断了中国士大夫的仕途,这在艺术创作上得到了士大夫们的反响。以马和奚官为主题,以隐喻要尊重人才,正确使用人才的诉求。当时的许多人马图还经常题上韩愈的名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赵孟頫画这幅画时,已从忽必烈政权退休,从画的题词中可以知道,他把这幅画送给元朝负责招聘选拔事务的官员,显然是暗示元朝当局要尊重中原文化的规矩,要尊重中原的人才,表达了希望两种异族文化能够同存共生的历史愿望。

  赵孟頫的《人马图卷》现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它正天天在向美国人民宣示着华夏文明的理念。想起去年,中美两国元首在庄园里,表达了中国梦与美国梦相通,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的共识。马年之始,衷心希望这个共识能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快走踏清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广告
金石丹青天马行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B07金石丹青天马行 2014-01-26 2 2014年01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