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在大连宾馆会客厅举行婚礼
从大连回来,母亲前脚进门,父亲的信又紧跟着到了,而且频率越来越高。外婆这时才注意到,女儿和岸青恋爱了。对此,一向崇尚恋爱自由的外婆心里也有了底,她想:为了全国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主席毅然决然地把长子送到了战场,岸英为国捐躯,现在只有岸青这根独苗,如果说能够让女儿一辈子照顾岸青,能够为老亲家承担些人生心愿,这也算我张文秋不枉此生……
为了能让这两个孩子有更多的交流机会,爷爷想把母亲转到大连师范学院,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父亲。但亲家是否应允,还是个未知数。一天,爷爷把外婆请到了怀仁堂,又一次像当年在西柏坡一样,当面诚恳地征求亲家的意见:“老亲家,不知道你清楚不清楚,岸青、少华这两个孩子谈得来,现在到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地步,你这个当长辈的有什么看法?”“说实话,我自打第一次见到岸青这孩子的面,就在思谋着让孩子早日成亲,十多年过去了,我也没有为孩子说成一门亲事,对不住主席和孩子。”“这不能怪亲家操不上心,你这当妈妈的做了不少工作,孩子对你还是说心里话的。岸青和岸英一母所生,心地善良,对你这个妈妈是很尊重的。”“少华比当年的思齐读书多,但还是年龄小,整天疯疯张张、嘻嘻哈哈的,我担心给主席当不好儿媳妇。”
“好啊,女孩儿性格开朗,心直口快,说干就干,不是什么坏事,再说一句笑话,我毛家顶门立户还真的需要像少华这样的直心眼儿,不怕困难,不计较得失,不在意别人说三道四。我说过,少华是个好孩子,爱学习,求上进,有她帮扶着岸青,也是我毛泽东的福气啊!”“主席太看重她了。只要主席满意,我没得说,还请主席多多管教。”“文秋啊,我们是老朋友了,平时见面不多,但心是相通的。你不同意,我们仍然是老亲家。你同意了,我们就是新亲家,老亲家加新亲家,亲上加亲,我们是双重亲家啊!”千面锣鼓,一锤定音。
母亲转到大连师范学院后,每个星期天都去陪伴父亲。父亲开始读书看报了,有时也翻译一点东西,又拿起了他心爱的小提琴、冬不拉,沉浸于爱情和音乐的天堂,两颗纯洁而燃烧的心连在了一起。
1960年的“五一”节前夕,三十七岁的父亲与二十二岁的母亲在大连宾馆会客厅举行婚礼。大连市委书记郭述申主持了婚礼,摆了一桌宴席。本来外婆受爷爷之托应该按时赶到大连,但因公务脱不开身,直到他们婚后一个多月,才到大连看望了女婿女儿。
想当年,大伯和大姨结婚时,国家一穷二白,爷爷囊中羞涩,送给他们的唯一的礼物是一件旧呢绒大衣。作为国家主席,爷爷送的礼物也的确有点“寒酸”。现在国家经过了十多年的建设,物质相对丰富了,国产工业也有了起色,所以爷爷送的礼物也体面了一些,但也只是一块手表和一台收音机;此外,还有一部由爷爷最早审订的线装本木版印刷的《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书名套红字,深蓝色封皮,爷爷用毛笔签了名;三套刚修订的尚未公开发行的精装本《毛泽东选集》,一套给父亲母亲,一套给外婆,另一套给思齐姨妈。
母亲的蜜月过得幸福而愉快。那些天,多才多艺的父亲和母亲下国际象棋、打乒乓球,到海滨浴场游泳。父亲是一位国际象棋高手,棋艺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无人能和他匹敌。那时,他们住在接待苏联专家的招待所,这里还有不少没有撤回的苏联专家。一次,父亲一个人和好多位苏联专家对弈,专家们站成一排,父亲走到一个人面前下一步,然后再走到另一个人面前继续下。让人称奇的是,这众多的苏联专家竟然没有一个是父亲的对手,只几步下来,便都被父亲打得溃不成军,以惨败收场,令在场的人无不击掌叫绝。
父亲还发挥他的音乐特长,为新婚妻子弹奏世界名曲,演唱苏联歌曲。此外,他还创作了十多首歌曲,有三四首特别动听,夫妻俩一起填写了歌词。可惜的是,当时没有录音机,母亲也不会记五线谱,时间长了,他们创作的那些歌曲都遗失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