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节长假期间,本报多名记者分赴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地,采访了一批在上海工作回乡过春节的新上海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倾听他们的乡愁,倾听他们的困惑,倾听他们对中国乡村建设的希望和梦想。
30岁的张进,家住湖北省当阳市慈化镇群益村,来沪9年,是青浦区华新镇一家管件制造企业的技术工;妻子赵惠玲28岁,来自当阳市河溶镇民合村,到上海4年,是嘉定区黄渡镇一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普工。
小两口租住黄渡镇一间20平方米的农舍,月租350元,距上海国际赛车场仅5公里。每年春天,F1的轰鸣声都会清晰传入他们耳朵。张进买不起门票,也没兴趣去场边凑热闹,他更怀念家乡的声音——秋收时的风吹稻浪、天亮前的公鸡打鸣、入夜后的万籁俱寂……
不过,只能想想而已。接下来几年,甚至更久,他们规划的蓝图里,没有家乡的位置。
当地新企业“伤”环境
10年前,赵惠玲曾南下深圳打工,22岁回乡。经亲戚介绍,她认识了张进,结婚生女后、嫁鸡随鸡,跟丈夫来到上海。“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休息一天,经常加班。”她初中毕业,没什么技术,在流水线上重复着称量、包装等简单劳动。
赵惠玲说,在家乡也能找到工作,但付出相同努力,薪水只有上海一半。张进的堂弟在老家当会计,月薪约2000元,一线工人更低。
来沪打工前,她在当阳一家小店卖了一年衣服,工作轻松,“每月收入七八百元,赚不到钱。”
当阳的企业数量不多,类型较单一。最近两三年冒出好几家陶瓷厂,为当地解决了数千劳动力,赵惠玲听说,“它们是从南方搬过来的。”
国内一些大中城市近年来调整产业布局,一批重污染企业悄悄向三四线城市转移。陶瓷厂大面积“占领”当阳后,空气质量骤降,抗议帖频现网络论坛。当地主要企业还有玻璃厂和化肥厂,都对环境不友好。
老家生活成本不低
来沪4年,赵惠玲从没跳过槽,每月进账约4000元。丈夫来得更早,技术更高,月入6000多元。忙碌整月,家庭收入上万元。食堂包午晚两餐,全家月开销不超过2500元。
小夫妻打拼多年攒下一些辛苦钱,去年夏天花12万元买了车,春节前把新车开回了家,耗时12小时。“办的沪C牌照,只要千把元,在郊区开足够了。”张进说,他俩很少去市区,唯一玩过的景点是东方明珠。“镇上生活方便,想买啥都有。市区太远,来回要3个小时,两个人坐地铁就要30多元。”
赵惠玲说,上海的交通费比较高,但其他生活成本,家乡的性价比并没有优势。从民合村开车到县城(当阳是县级市),要颠簸一个小时,即便回乡工作,地点也是在县城或周边的大城市,还是要租房。
“论生活便利或物价便宜,老家还不如上海。”赵惠玲举例说,这次回老家想买一台洗衣机,同款机器,上海卖千元,当阳要贵四五百元。“网购更便宜,但当阳全市都不在送货范围内。”
不能陪女儿感愧疚
张进为女儿取名“子怡”,希望她将来和电影明星那样,享受万千掌声。但至少现在,小姑娘的生活还无人喝彩,且少人陪伴。5岁的张子怡一直在老家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从没到过父母打工的城市。问她想不想去,小姑娘不假思索地摇摇头。
张进的父母刚过半百。除了照顾孙女,还要负责家中7亩农田,种大蒜、莴笋和白菜等,年收入约2万元。种菜是当阳不少农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田间辛苦劳作的,全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几乎都在外打工。
女儿刚出生,赵惠玲夫妇就远走他乡,每年回家两次,国庆和春节,每次最多待10天。小子怡读幼儿园前,对父母很陌生,一抱就哭。后来,夫妻俩每隔两三天和女儿通一次电话,亲子关系渐有好转,视频通话仍是奢望,“我们手机有这个功能,但老家没条件。”张进说。
马年第一天,身穿父母从上海买回的新外套,头顶妈妈精心编扎的两条麻花辫,张子怡心情特别好,蹦蹦跳跳地黏着爸妈。常年不能陪伴女儿,赵惠玲心中充满亏欠。聊到这个话题,她偷偷转过身,轻擦眼角,回过头,泪痕犹在。
【寄语家乡】
赵惠玲:“如果家乡的工资能再高些,物价再便宜些,生活再便利些,我当然想回去发展。谁愿意背井离乡,和女儿一年只能见上两次面呢?明年夏天,张子怡就要上小学了,爷爷奶奶的年纪越来越大,照顾她的生活已很辛苦,没精力没能力再管她学习。我也想过带她去上海,但是借读比较麻烦,再加上我们整天忙着打工,没时间好好照顾她。”
张进:“希望老家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现在工作机会还是太少,就那么几家厂,而且大都是高污染企业。当阳以前是三国古战场,张飞喝断当阳桥,赵云大战长坂坡,都发生在这里。我从小就为家乡的山清水秀而骄傲,没想到现在会和雾霾、污染沾边。危害子孙后代的工作,我不愿意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