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入门槛高职业压力大
在我国,法官的职级分为4等12级。一名法学院毕业生,要成为可以独立判案的法官,不容易。
首先,要通过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两道门槛,开始“万里长征第一步”。然后,进入法院做两三年书记员。接下来,还要到法官学校训练3个月,再到别处法院担任法官助理3个月,最后回到自己的法院在立案庭、民庭、刑庭轮转,通过考试,终于可以坐上审判席。接下来,法官、高级法官、大法官、首席大法官——四等共12级的“职业修炼”,实在是“路漫漫其修远”。
作为一名法官,一方面是漫长的职业成长期;另一方面,是社会转型期矛盾激增,定分止争不得不承受超负荷的压力。以上海法院为例,仅2007年受理的案件就是10年前的1.6倍,20年前的6.3倍,但在编人数却比10年前减少了63人。不少法官一个上午要开两个庭,法官普遍不堪重负。于是,一些法官离职改行,若进入企业担任法务工作,在短时期内就能得到比过去高得多的收入。
“高保障”也要“高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的离职法官中,不少都是专业娴熟的骨干。“收入是对劳动价值的一种评判,不同的职业,要有不同的收入标准。法官与医生一样,专业技能要求极高,稳定法官队伍,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职业保障,需要体面的收入保障。”市人大代表张瑾说。
“法官承担社会责任重大,入职门槛高,提高职业待遇,没问题;但什么职级的法官得到什么样的薪酬,也应公开透明。”市人大代表丁浩说,与“高保障”相配合的是“高风险”——一顿不该吃的饭,就可以断送一位职业法官的前程——这是约束,更是保护。
不忘初心也是职业操守
法官的职业,是孤独的。法官裁决纷争,维护司法公正,捍卫司法权威,就必须与纷争相关人保持距离,守住底线。
“我们读大学时选择法律专业,就是因为相信,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从事律师工作的市人大代表吴坚说,不少法官当年也抱着同样的理想研读法学。
今天,职业流动是难免的,愿意留下的留下来,愿意离开的,也请便;但即便遭遇“骨感的现实”,每位法官都不应忘记“丰满的理想”——
“当初为什么要做法官,法官的职业意义是什么?不忘初心,正直、诚实、公正,这也是一种职业操守。”市人大代表沈立强说,值得关注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首次提出了“司法独立”,这对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完善,无疑是一种利好。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