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试分数不是唯一
从2006年起,沪苏浙三地报考复旦大学的考生,必须通过“千分考”才能获得面试资格。复旦附中副校长吴坚说,它打破了高考的“一考定终身”,而且笔试成绩不带入面试环节,也打破了卷面分数在录取中的唯一性,有些笔试成绩蛮不错的学生,败在了面试环节上,这都对基础教育改革起到了警醒作用;再者,“千分考”的知识覆盖面相当广,也是对中学贯彻通识教育的一种积极导向。
会考成绩取代测试
明年,复旦大学在自主招生时将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各门学科成绩替代“千分考”。
“用高中会考成绩取代高校自招测试有其合理性。”七宝中学特级校长仇忠海表示,现在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其实已经上升到了国家考试的地位,既有效防止了高中生的偏科,也因其是学完一门考一门,学生的负担并不很重,按会考的成绩由高校自主确定招生的门槛,也基本上能筛选出优质的学生来。“况且,将来上海的会考还会在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上出附加题,这种既按课程标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又适当拉大一些区分度的学业水平考试,也是有利于基础教育改革的。”仇校长说。
谨防自招门槛太高
不过,从一些已经试行过用会考代替高校自招笔试的省市来看,也存在着一些亟待克服的问题。比如,有的高校要求报考者的会考成绩是全A,那么,势必就会有个别十分优秀的学生可能恰恰就是因为有一两门学科考了B,从而失去了报考资格,这其实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会考只公布等第而不公布分数,且A等的比例只限定在20%以内,那很可能出现98分是A、97分是B的情况,这就无形中又退回到“分数唯一”的老路上去了。
去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有专家表示,这释放的信号是改革要立足于扩大学生的选择权,而不是限制或者减少选择权。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