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上海求学时,成绩一般,读的又是民办高校,让胡帆颇为未来就业担心。但走进课堂时他发现,来校授课的都是企业工程师、项目经理;每年还有一半时间,学生能到工地上跟着建筑师傅实地学手艺。大一时,他在浦东的一个工地上,学会了扎钢筋、灌混凝土;大二时,他又在工地上学习如何当一名安全员、施工员。两年下来,胡帆获得施工员、测量员、安全员、二级钢筋工四个职业技术证书。
有了扎实的基层工作经验,胡帆在大三实习时大显身手。去年初,他来到海口市的一个工地上,每天早上8时跟着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去现场,在现场管理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还有一项工作,每天把所有现场需要的材料单发给供应商,确保材料及时跟进。胡帆出色的表现,赢得了项目经理的认可。项目经理索性给胡帆一个任务:工地上所有10万元以下的材料采购均由他来完成流程,于是,和供应商联系、在市场上询价比价、提交采购结果报告、付款送审以及报销,均由胡帆一个人打理,4个月后,他出色完成了任务。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求职成功的关键。
思博学院院长皋玉蒂认为,胡帆的成功,源于学校一种全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也要升级。比如建筑工程专业,不再是仅限于建筑施工环节学习,而要培养学生管理、设计等各方面的本领,并锻炼学生灵活处理岗位问题的能力。目前,思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由原来的单一型操作技能型人才,向复合型、发展型高技能人才转变。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