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2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粤剧传奇:永不止步的红线女(3)
邱杨 王玄
■ 红线女与同行在交流
  ◆邱杨 王玄 

  严师慈母

  在入室弟子郭凤女眼中,红线女既是严师又是慈母。“1972年广东省‘五七’粤剧训练班在广州市郊元岗创办。从那时起,我的启蒙老师就是红线女老师。”郭凤女告诉本刊记者,当时自己年纪不过11岁,甚至都没有听说过粤剧。“我是第一批招来的15个学生之一,当时我们这批学生中最小的10岁,最大的也才12岁,都是穷苦人家出身。” 

  “这6年的训练是很难忘的,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开始,红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练功,学正音,由番禺方言改正发音,学习发声。说实话,我们当时既尊重她又有点怕她,她自有一种威严在。”郭凤女尤其记得,“在我变声期,当时我学唱《海港》,‘忠于人民忠于党’那唱段里有一个高音,我总是上不去。上完课,红老师就叫我留下来,她说,‘我来看看为什么你的高音总是上不去’。我就唱给她听,然后老师就教我怎样用气,‘不要用喉咙,声音应该是放出来,越高音的时候就越要将声音给托住……’” 

  在郭凤女记忆中,每逢周日,红老师还会亲手在饭堂做糖水给大家喝。“我们每个月有10块钱的补助,还可以吃到巧克力、牛奶、麦乳精,这在那个年代算是很奢侈的食物了,普通家庭的孩子很难吃到,这都要多谢红老师申请的。”郭凤女说,“后来训练班改名为广东粤剧学校,直到现在。要是没有她当初提倡重新招生培养粤剧人才,就没有粤剧学校的今天,甚至很可能出现粤剧人才的断层。” 

  “老师收我当入室弟子是在1984年,那时候我在广东粤剧院演了几年,很想换一下环境。当时老师在广州市粤剧团,我就找老师说,‘可不可以回到你身边呢?’老师就说好。”从1984年开始,郭凤女就住在红老师家里。“我们一起买菜做饭,我切菜打下手,老师炒菜,她会问我今天在红豆剧团排练怎么样。我就唱给她听,她就告诉我这句该怎么唱……一边炒菜一边教我。”3年后,郭凤女从红老师家中出嫁。“我自己的母亲去世早,这么多年来,我把红老师当亲生母亲看待。她也很疼我的女儿,吃饭时身边的两个位子总是特地留给我和我女儿。”提起恩师,郭凤女仍然难掩悲痛。“她对我的影响很大,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我。老师不在了以后,我这段时间脑子里都是空空的……” 

  直到去世前一天,红线女还在为学生讲课。“11月26日我们广东粤剧学校七八届40周年志庆晚会在中山纪念堂举行,红老师亲自担任艺术总监,这几个月来我们总在一起商量晚会的策划和节目排练。演出结束后,她跟我说,还有话想跟参加演出的年轻学生们聊。我就安排在12月7日星期六,把30多个学生带到了红线女艺术中心。”郭凤女告诉本刊记者,“那天她的腰很疼,她是用力按着我的手才站起来的,手冰冰的。小剧场里的座位太矮,她腰疼坐不了,就直接坐在舞台边上,我也陪她坐在旁边。” 

  “那天从上午10点开始,老师一直讲到12点半。11点钟时,我就问要不要歇一歇,她连说两个‘不用’。眼看着又要到12点,我怕老师身体撑不住,就说到吃饭时间了。她还开玩笑说:‘你看你多馋,只知道吃饭。’直到12点半,我硬拦着不准她讲了才结束。”郭凤女说,“她拿着词,一句句地教学生唱唱段,每个人物应该是什么样。每一句词,每一个人物她都讲到了,非常细。实际上,我知道她那天身体是很不舒服的,但她的毅力很棒,一直坚持了下来。” 

  “为粤剧鞠躬尽瘁,倾尽所有心血。”在郭凤女眼里,红老师总是这样敬业,这样热心。红线女的女儿红虹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不管谁说想学粤剧,妈妈都马上表现得像吃蜜糖那样甜,恨不得将她所有的东西全部都交给你。”而陈列东则告诉本刊记者:“只要你是爱粤剧的,她就肯定会爱你。” 

  忙碌晚年

  虽然已经89岁高龄,但红线女几乎每天都要去红线女艺术中心上班,风雨无阻,全年无休。“她每天早上七八点钟起床,吃完早餐,9点钟从家里出发。”陈列东说,“到了就跟工作人员开会、读报。她每天至少要花一两个小时在看报上,一天要看6份报纸,即使去外地出差,她也不会落下。她的视力挺好,从头到尾都是自己看,不需要人读。” 

  “她不服老,从来不喜欢人家叫她‘婆婆’,也不喜欢让人扶。”陈列东说,“有时候晚上演出结束了我送她回家,送到她家附近的小路上,她就说不用送了,然后自己蹭蹭地往前走,一边哼唱着一边跑,我追她都追不上。”在侄子邓原眼中,老人的性格颇为倔强,甚至刚烈,对于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很坚持。“我记得有一年她家进了小偷,把楼下的保姆绑了起来,那小偷上了二楼她的房间被她发现了,她那时已经很高龄了,居然和小偷搏斗,被小偷打昏了。当时小偷不知道她是谁,后来保姆挣脱绳子出去报警,等警察来抓住小偷,小偷的第一句话是:‘你们快去看那个老太太,她很厉害。’” 

  “但实际上,她是个很善良心肠很软的老人。”邓原记得,有一次自己坐在艺术中心门口随手翻接待台的信件,翻到一封信是一个中学生写给红线女的。“那个中学生家庭很困难,很想读好书,他的事情就登在《广州日报》上。我十姨(红线女)看了后,就送了一台电脑给他,这个中学生就写了封感谢信给她。”在红线女身边的工作人员对类似的事情都早已司空见惯,黄芳说,“她长期捐助小学、弱势群体,但她自己从来不提。” 

  热爱生活的红线女很爱侍弄花草树木。“在华侨新村的家里种了很多花,桂花、白兰花等等,还有木瓜树。有一年花开得特别漂亮,她还打电话给我说,能不能帮她马上买个照相机,她想把这些花都拍下来。”陈列东说,“她喜欢去捕捉大自然那些细微的神韵,将它记录下来。”红线女的家中现在还挂着她自己拍的照片。“她还养了一大缸金鱼,她每天都要看差不多两个小时,上午看一遍,下午看一遍,她说看着金鱼们在那里游来游去,感觉很自由很舒服。” 

  “除了平时的生活,她聊得最多的还是粤剧,三句话不离本行。”陈列东告诉本刊记者,“我感觉她年纪越大,对粤剧的追求越强烈,责任心越重。虽然2009年粤剧‘申遗’成功,但实际上内地的粤剧市场并不景气。她总说,粤剧创作停滞很久了,现在演的都还是一两百年前的题材,现代元素完全缺失。所以我们一有什么新剧本,她马上让我送过去,她一定要看,看完她就记录在那里,觉得怎么样,好不好,她都会提出意见。” 

  “红老师在很多地方都比别人快一步。”为了重新唤醒逐渐被小朋友们淡忘的传统文化基因,红线女花了4年时间,做出了全世界第一部粤剧卡通《刁蛮公主憨驸马》。“她说她跟许多小朋友打电话,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总说在看电视,她希望孩子们能够花些时间从小开始接触粤剧,培养兴趣。对于从来没有参加过动画配音的红老师来说,对着动画形象唱戏也是一大考验。她还开玩笑说,年纪大了,或许舞台上的形象不行了,然而观众听听我唱曲还是可以的。”陈列东眼中的红线女非常重视粤剧的传承,红线女艺术中心也一直不断邀请小朋友来参观。“实际上离开了红线女,我们粤剧是很惨的。没人为粤剧说话,给予更多的支持。”在她离世后,陈列东和郭凤女都对粤剧的未来表示过担忧,“粤剧是我们岭南的一张名片,我们希望把她的艺术一直传下去。”

  摘自2014年2期《三联生活周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人才周刊/招生留学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艺评论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家长会
   第B04版:留学广角/教育周刊
   第B05版:人才周刊
   第B06版: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粤剧传奇:永不止步的红线女(3)
爱:外婆和我
鄞变一八五二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31粤剧传奇:永不止步的红线女(3) 2014-02-26 2 2014年02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