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韩国呆了一段时间后,有次到外大附近农协商场,想买包白糖。虽然韩国大多数营业员的英语水平不敢恭维,但我找了一圈之后,还是只好对一女营业员说我要sugar。她带着我走到蔬菜摊位,指着某种蔬菜,发出类似sugar的声音。我忙说:“no,not菜蔬,not野菜。”原来,韩国人叫萝卜白菜等大路货蔬菜为“菜蔬”,叫茼蒿、菠菜、苏子叶等为“野(ya)菜”。眼看没法交流,她对着我微笑,我也报以微笑。
突然灵机一动,韩国话中不是有大量来自汉语的词吗,干嘛不试试呢?于是说:“糖!糖!”这回营业员懂了,带我到某柜台,拿出一袋红糖。我忙说:“白糖”——“白”是上海音,因为我知道韩国话和上海话一样有入声字(短促,不拖音)。营业员又对我无奈地笑。我想,白糖总会和红糖在一块儿吧。果然一下就找到了。看上面的韩国字,“糖”前面的字发音为sek,我想,大约是砂糖吧,但“砂”是平声字,不会有“k”这个入声标记;又想,sek不是“雪”的发音吗。原来,白糖叫“雪糖”啊!类似的还有麦酒(啤酒)、病院(医院)、巨视(宏观)等。
1993年,我的韩国同学边滢雨告诉我韩国话总词汇量的70%来自汉语。几年后,我在北大认识的韩国朋友李鸿镇先生寄了一整套韩国语自学教材给我。2002年,我在武大带了一位韩国博士生申永子,她每周教我一次韩语,持续了约4个月,仅此而已。因此我2011年夏到韩国教书的时候,是试着用英语交流的。但很快发现不灵,韩国懂英语的人不多。我供职的学校较偏僻,呆家里还不闷死?不出去散心是不行的!教课太累,也不愿抽时间专门学韩语。只好看有中文字幕的韩剧,消遣学习一举两得。这招还真管用,两个月后,我就能一个人到全韩国旅游了。诀窍就是,结合汉语,包括各地方言学习发音类似的韩语。比如长沙话说“何(o)得了啰!”(怎么办哪),韩国话便是“何(o)得格!”长沙话说:“外大何事去(ke)啰?”(外大怎么走?)韩国话便是:“外大何得格去(ka)哟?”上海话“味道”为“咪道”,韩国话“未来”为“咪来”。
有次我去显忠院(忠烈祠或国家荣誉军人公墓)参观,出地铁站后问一姑娘:“显忠院何得格去哟?”她答:“哦,显忠院!”然后指路。我听出她有纠正我发音的意思:重音在“院”上。2012年6月,我去参观江陵端午祭,先到首尔江南terminal,到售票窗口说:“江(gang)陵terminal,汉拿(一张)。”到江陵总站,叫辆出租车,对机师(司机)说:“南大川,端午(mu)场。”机师纠正道:“南大川!端午(mu)场!”重音在“川”和“场”上。原来韩语不论双音词还是三音词,重音多在后一字。一会,机师说,南大川很大,车(ca)停哪儿?我不会回答,忽然想起首尔有南大门、北大门、东大门、西大门,于是用汉语说:“门!”机师道:“I see,门,gate!”顺利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