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归来,脑海里回旋着一个字:静。古风的静。山野的静。缓慢生活和朴素哲学的静。公园夜灯璀璨安然的静。海风松林涛声私语的静……沉静如一地生存。
滤去两天走马观花般的缭乱,我脑海里只剩这一个字。自然,肯定,这不是莱州的全部。莱州的全部,多少也是傍海古城的全部。所以,与其说我看到了局部,不如讲我是对日益趋同的城市化进程怀有警惕。一座城市有别于另一座城市的气息,有时恰恰就是局部。
我一个作家朋友,摒弃便利交通工具,搭乘长途汽车,背着简单行囊,住农家旅店,探进中国深处。走的都是僻野之地。山野间的古镇县城,日常生活裸露坦陈,商业电声如煮如沸,“虽然喧杂沸腾,但仍然有着原始的、农业的一种清新。”再看城市,千篇一律的楼宇大厦,大同小异的城市布局,到处是热气腾腾的现实尘嚣。
以此打量古城莱州,我有点瞬间失语。古城不古,尽管史载夏代就建立了胶东半岛最早的封国——过国,西汉时置掖县,北魏为光州治所,隋朝改光州为莱州……但眼睛所及,已看不出任何古老的影子,街道宽阔笔直,沿街高楼齐整敞亮,散布各处的城中大小广场夜幕下人头攒动、歌舞喧天,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座历经沧桑的千年古邑。
好在还有历史遗存和山野自然。刘禹锡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简直就是莱州的写照。莱州的山都不高,云峰山、大基山、寒同山、崮山……三五百米的海拔,却群山绵延,苍翠郁绿。可喜的是,山上有仙!宛若笔架的云峰山,因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的数十处刻石,成天然碑林、书法名山。尤魏碑刻石《荥阳郑文公之碑》,因碑石巨大,刻工精巧,字迹清晰,更是声名在外,已然国宝。我在这块巨碑前驻足。千余字的碑文,整饬森然,或漫漶惘然,有多少今人会真正在意这石头上的历史?耳边呼应着虫鸣蝉喧,想起一句话:现代人缺的是静下来内观,与古人对坐。
再上寒同山。寒同山有神仙洞。据当地方志《掖县志》《莱州府志》等记载,寒同山神仙洞为古莱州胜景之一,名传东瀛日本,为道家修真圣地。其实莱州的山多有仙道神殿。寻仙问道、悠游山林,不惟道家弟子神往。莱州又濒临渤海,东海神庙还是历代帝王祭海圣地。历史上,秦皇汉武曾多次东巡,给莱州留下不少的传说和遗迹。
怎么理解这仙和道?还是我那位潜游中国深处的朋友,他说:“中国文化研究、探索的领域,私人以为,主要包括三大宇宙:自然宇宙,如风水、星占;身体宇宙,如中医、太极;人事宇宙,如伦理、政治。”——仙和道,竟都在这三大宇宙里了。可见我们寻常,只是浅薄地去理解神话传说和山林大地了。自然有它自己的渗透力和参与性,比如眼前的山和海,天长日久,它们也会构成强大的力量,你站在那里,心有敬畏,默默如仪,倾听、思悟、凝神、远望……你和自然瞬间有了呼应。自然也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
这么去看住在寒同山石窟里的那些金元时期的石像,感觉那些石像都有呼吸。再抬头,那洞顶上的浮雕石龙正腾空盘绕,呼之欲出!心里一紧,肃然而惊。一个念头在脑海里闪出:如果仅仅以为自然是可以随意任性而为的,岂不太愚蠢狂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