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校园里,知道他大名的人并不多,从年近古稀的老校长,到刚刚踏入校门的一年级孩子,喜欢亲热称呼他“小陈叔叔”。从1981年至今,陈雪森在北京东路小学后勤部门工作了整整34年,成了几代师生的“叔叔”。三年前就办了退休手续,但他仍和正式员工一样干得起劲。在这位黄浦区“绿叶奖”和“园丁奖”得主眼中,没有份外事。学校宣传栏黑板报大气美观,一问,也出自他手。
从码头回到教室
“对校园,我感情不一样的。”陈雪森说,自己从小就没了父母,从小学到初中,是老师的特别照顾和学校助学金,温暖了他的童年。1969年,他到了黑龙江插队落户,凭着画画的特长成了军垦农场子弟学校的一名美术老师,还当了两年班主任。
“每次回上海我就去帮学生买水粉颜料、水彩颜料,买糖果零食,还带‘红灯牌’收录机回去。”教师生涯虽短,但陈雪森回忆起来,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似乎就在眼前。“没有架子”的知青老师在当地老乡中很受欢迎,一个经常被他摸着头鼓励的小男孩,日后成了当地的电视台台长。
1979年,陈雪森按照政策回到上海,参加港务局招工考试,成了一名码头装卸工。偶然在装卸队办公室门口看到北京东路小学需要一名校工的通知,他毫不犹豫地递交了工作调动申请。像命运注定般地,他终于回到校园。
一辆“凯迪拉克”
“他随便送什么资料,从来不会扔在门房间一丢了事,一定要交待清楚。”校长王燕萍坦言,“小陈叔叔”对工作的认真,年轻人很难比得上。他有一间小小的仓库,陈雪森细心收藏着宝贝,请孩子评选最可爱老师的投票箱、公开课用过一次的道具,他都妥妥地保管着,“下次再用,省一点。”
师生一代代更迭,不变的“小陈叔叔”就像“大内总管”,守护着校园。学校规模最大的时候曾有4个校区2000余名学生,每到开学前,所有的教科书,全是陈雪森骑着三轮车一点点拉回学校,一本本核对清楚,再分发到各个班级。他的脑子里,像是有张活地图。网购还不盛行的年代里,老师们需要什么教具,只要唤一声“小陈叔叔”,半天功夫他就能把材料找回来。
老师们因此给他起了雅号,“凯迪拉克(客)”和“劳斯莱(累)斯”。如今,“凯迪拉克”从三轮车换到了电瓶车,陈雪森忙碌依旧。复旦大学新闻系大三女孩陈爽是在“小陈叔叔”的“凯迪拉克”上长大的。2002年,为了更好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北京东路小学深化了小班化教学改革,“分层教学”举措之一就是允许学有余力的孩子在某一门学科上“跳级”插班学习。陈爽在数学学习上有天赋,从二年级起,她的数学走班就开始了。
但北京东路小学的5个年级分处两个校区,走路大约需要20分钟左右。“走班”成了“跨校”,“小陈叔叔”的“凯迪拉克”出发了。“冬天,小陈叔叔让我把手插在他的羽绒服口袋里,下雨天,他把自己的雨披让给我。”陈爽说,个子小的同学,每次上下车,都得靠“小陈叔叔”抱上抱下。十几年过去,一批批资优生从这所普通公办小学出发,在“小陈叔叔”的“凯迪拉克”上,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半个“评课专家”
要评选北京东路小学听课听得最多的人,恐怕非陈雪森莫属。陈雪森喜欢摆弄音响设备,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校开始尝试电化教学,陈雪森便主动揽下了拍公开课视频的任务,每学期起码三十几节。他不仅拍课程进度,还仔细捕捉孩子们上课时的神情和反应,供老师事课后分析。
“小陈叔叔很神奇,凡是他说上得好的课,出去评比十有八九能拿奖。”王燕萍说,小陈叔叔就像是半个“评课专家”。“哎呀,其实也没什么复杂的,我就看这节课孩子们活跃不活跃,孩子们回答问题积极的课,肯定不差。”陈雪森不好意思地笑了。年轻老师小朱初上讲台有些紧张,陈雪森在走廊里巡查的时候发现了问题,课后赶紧去叮嘱他。
只要有“小陈叔叔”的技术支持,老师们就完全不担心“出状况”。曾有一节队会课,老师需要播放一段火箭发射的视频,电视机突然卡壳。陈雪森二话不说,扛起另一个校区的22寸老式金星彩电就往教室赶,最终确保了课程顺利进行。“码头工人出身,这点算啥!”陈雪森乐呵呵地说。
在很多学校仅仅还只有校园广播的时候,北京东路小学早早有了校园电视直播。一次,学校在多功能厅搞科技比赛,参加人数有限。陈雪森几番鼓捣,一套原创的直播系统组建完成。“让所有小朋友一道参与才开心!”陈雪森笑道。
为“一桌男生”代言
北京东路小学老校长张锦堂一直对后辈们强调,小学教职员工队伍一定要保留“一桌男生”,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阳光个性。
在老师们眼中,个头不高的小陈叔叔,是校园男子汉的“代言人”,几乎没什么不会的。有孩子不小心把笔帽塞进了鼻子,卫生老师正好临时外出,“小陈叔叔”镇定地要求孩子用嘴呼吸,取来医用镊子,用巧劲一拉,慢慢夹出了笔帽。北京东路小学很“大胆”,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四年级三天两晚的嘉定浏河青少年基地生存体验活动坚持至今,划船、攀爬等各种活动,孩子们样样都要参与。“小陈叔叔”带着他的“百宝箱”,装着应急药物以及报纸、塑料袋等随时可能用到的小玩意。孩子们是小陈叔叔黑板报的“粉丝”,画画遇到了难题,也喜欢请“小陈叔叔”帮忙先画个样子。
陈雪森爱唱歌。虽然个子不高,但在黄浦区教工合唱队唱的却是男高音,前不久刚在全市合唱比赛中得到金奖。孩子们也爱和他一起歌唱,一起穿着海军衫,在社区活动中心的舞台上唱起“大海啊,故乡”。在学校的迎新晚会上,老师们请他站在队伍的最中间,一曲《放飞梦想》,唱得豪迈有力。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