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工接地气 喜剧有市场
电视剧《王大花的革命生涯》讲述了抗战期间平凡煮妇王大花的成长故事。我们看惯了板着脸的特工,却从来没见过像王大花这样接地气的“特工成长史”,她就是中国千千万个普通劳动妇女的代表,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人,这样的女性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这样一个富有喜剧色彩又不乏睿智胆识的王大花的出现,编剧郝岩说:“本身写这个剧本,王大花是在我脑海中存在了两三年的角色,我开始写都没意识到这是一个抗战戏。写的时候,脑海中有了闫妮的影子,因为剧中的人物,带着一个孩子,能独立生活,又有胆识,还要特别实在、接地气的人,制片方问我意见,我就说闫妮最合适。”虽然多少带着点“佟掌柜”的影子,但闫妮的喜剧天赋再一次得到了充分发挥。
要把王大花这样一块榆木疙瘩雕琢成谍战特工,远比将一个颜值偶像打造成海豹特战队员难度系数高,也正是这种巨大的反差和自然的“未知属性”,叠加闫妮的喜剧天赋,夯实了该剧的收视基础。
爱情有点多 逻辑略稀松
除了会做鱼饼子,“王大花”还拥有许多少女才有的本事,比如吃江桂芬的醋,常跟韩山东卖萌顶嘴。搁下闫妮和张博“姐弟恋”似假似真的传言,两人在戏中可以说是好好浪漫了一把,网友甚至送给年过四十的闫妮“少女心”三个字,以概括她浑然天成的恋爱心情。导演甚至还花了很大篇幅来说王大花在胡同里躲逃“虾爬子”的一场戏,不管王大花怎么逃,都没能逃过“虾爬子”的掌心。偶像剧式的爱情,多见于浮夸的民国戏,在如此道具考究、史实扎实的抗战剧、谍战剧中并不多见,但似乎观众很买账,看得非常起劲。
不过,这些浪漫色彩,虽然弱化了谍战剧老套的问题,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逻辑上的不严谨。比如王大花的丈夫唐全礼,明明是个不靠谱的市井小人物,可组织上却让他入党并委以重任,其中缘由无法追究。比如王大花看起来更像是靠运气在闯关而不是靠实力,这些也都是谍战剧的禁区。
跟风不可取 情怀才重要
从饼子店老板娘到大连客栈高级特工,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比革命还轰轰烈烈的恋爱,竖起了谍战剧的新标杆,也迎来了跟风者。据悉,已有多部模仿该剧创作的作品正在筹备当中。不过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庆瑞指出,《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的成功在于它的创作心态和叙事智慧,“即使我们的电视剧界有个跟风的毛病,这样的创新也跟不了风的。”
或者说,我们也鼓励“跟风”,去创作格调健康的作品、去构建真善美的人物,去用小人物的亲切之感来改变观众对抗日神剧、雷剧的抗拒和反感,而不是用徒手撕开鬼子、石头砸落飞机这样拙劣的视听感官去冲淡观众的精神美感。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