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4月1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光潜的自知
凸 凹
  凸 凹

  《读书》的“短长书”真是个好栏目,所发文章纸短意长、见人见性,毫无头巾气。

  去年第七期发钱理群先生一小文《想起朱光潜先生》,读后心情大快。

  文章以读张曼菱的《北大回忆》为缘起,转述张曼菱与朱光潜的一个奇遇场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早晨,张曼菱正在未名湖畔如饥似渴地读朱光潜的著作,“晨气中过来”一位老者,见状,“不以为然地”摇头说:“这本书没有多少他自己的东西,你最好看英文原本。”当得知这就是朱光潜本人时,张曼菱不禁大叫:“为我北大朱先生也!”

  由此钱理群大发感慨,认为——

  其一,朱先生不仅说了老实话,而且也道出了那一代学人的悲剧命运。那一代人以“原创性”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学术前提,却没有最终把自己成就为大师,是因为他们生不逢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小试锋芒之后,就遇到了战乱,接着又是连续三十年的“思想改造”,到八十年代可以坐下来做学问了,但岁月不饶人,且元气大伤,已无力构建自己独创的思想体系了,堪称“千古文章未尽才”。

  其二,那代人无论如何,还保持着清醒,而且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不足,朱光潜先生的自省让人感佩之处,不仅在于其自知之明,更表明他心中自有一个“学术高峰”的标准。但今天,再也没有、也不会出现“朱光潜”了,因为今天的学界到处充斥的是一些自我感觉始终良好、极力地吹嘘自己,却不知学术为何物的“学者”,都是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者说都是一些“没有文化的学者,没有情趣的文人”,也可谓是“千古文章未尽才”。

  虽然都是“千古文章未尽才”,所不同的是,那一代学人是毁于时势,这一代文人失败于自我的沦落。前者可悲可敬,后者可卑可鄙。以至现在,终无大师也!

  钱先生的感慨如醍醐灌顶,足可以让我等反思警醒。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读者之声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体坛人物/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 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朱光潜的自知
又是河豚欲上时
西窗之阳
啊,蓝莓
喜闻上海癌情有转机
温暖和忧郁
施作雄的花鸟画
相约星期一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B03朱光潜的自知 2015-04-19 2 2015年04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