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4月1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约星期一
奇 妙
  奇 妙

  说起周一,有很多可能。或是因为一周的第一个工作日而略感压抑,或是留恋着过去周末的美好,或是开始紧绷神经……于我而言,从两年多前的一个周一开始,就多了份期待,周一晚上,有我们的读书会活动。 

  为什么是每周,源于一本书《相约星期二》,也源于有些事儿需要形成规律性的客观特点;为什么是周一,说不上理由,算是发起人拍脑袋定的,当然背景信息是在查询了豆瓣之类的同城活动平台之后发现:周一晚上几乎没活动。更具体的理由则是在之后的实践中发现:周一晚上的场地比较容易搞定。这是第一年的实际遭遇,最初也就几个人,到近十人、十多人……一开始找家星巴克拼个桌子就能举办的活动变得难了起来。接下来,找场地成了问题、人多了如何提升活动类型也成了问题。犹记得2013年,那是颠沛流离的一年,每周都不确定下周的活动会在哪儿,也不确定会来多少人,场地也说不清情况,几乎完全的失控状态。只是那时候的口号用到了现在,便是:你来或不来,我们都在。是的,春节、休假、大风大雨,只要周一就没中断过。 

  到了2014年,总算不再操心场地,那么就该抓下内容了。一开始活动是以围绕书籍观点的交流和切磋为主,其实是想弱化书、弱化名人名家乃至真理,强化的是读书人的想法和表达,是读者之见和读者之声。这容易狭隘,也让一些热衷社交和表现自己的朋友不爽,但没关系,因为是每周一都有的活动,不断迭代优化,找到大家都比较认同的不就行了。于是模式渐渐稳定,无论互动还是问答,都围绕着书,围绕着阅读和倾听,围绕着思维的碰撞,引发些升华的力量就好。读书不是目地,能从书籍获取思考和启发才有意义——那是对人的成长和成就而言。而要启发,就得切磋,因为阅读不是一件个人的事,一个人自顾自的读书反而容易变得狭隘刚愎。那么,多些欣赏和倾听,就需要一种交流的氛围,让书籍的内容变成另一种媒介。 

  到如今,我们的读书会已经走过两年多,有一百多个周一,有太多精彩故事值得玩味。回想最早的时候为什么要加入,成为主要的组织者,只是源自自己的书生意气,一种感觉。大概爱阅读的人,彼此都会有一种吸引力吧!如果聚合起来会引发些什么呢?重新定义阅读,这是个有点夸张却值得实践的梦想,因为有很多爱阅读的伙伴,一切都在不断前进着。具体到影响市民每周一书的阅读习惯、周全到说、读、写、画多小组参与互动,无不是冲着那个梦想的方向…… 

  这就是一个从周一晚上开始的故事,在我们看来,才刚刚开了个头,好戏还在后头,你来或不来,我们都在。

  十日谈

  读书会里有故事

  同样的人和书,只因场地差异,印象会不同,明请看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读者之声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体坛人物/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 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朱光潜的自知
又是河豚欲上时
西窗之阳
啊,蓝莓
喜闻上海癌情有转机
温暖和忧郁
施作雄的花鸟画
相约星期一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B03相约星期一 2015-04-19 2 2015年04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