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有山有水且产茶的地方非松江佘山莫属,而能够把佘山与宜兴小壶联系在一起的人,唯明代松江陈继儒是也。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创意开发“一手壶”,即一只手便能稳托把玩、欣赏、品茗、介于大壶与微型壶之间的小茶壶,成为宜兴小壶首创者。《阳羡茗壶系》记一代壶艺宗师时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论茶,乃作小壶。时大彬曾派弟子蒋伯荂至松江东佘山,具体聆听眉公小壶创意构思,回到宜兴后,师徒一并研制,烧出了精美的一手壶。由此,逐渐式微的宜兴制壶业,也因大壶改小壶而转衰为盛。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时大彬感怀使之茅塞顿开的陈继儒品茗高论,专为眉公制作了一把白泥瓜棱小壶,此壶现藏美国三藩市亚洲艺术博物馆,壶底铭文楷书十二字:“品外居士清赏,已西重九,大彬。”据悉,陈继儒又号“品外居士”。
茶美、水美、壶美,是为饮茶三绝。陈继儒之所以能够创意出精美实用的一手壶,与其久居松江东佘山的生活体验有关。佘山有东西两峰,虽然高度均不足百米,但如松江九峰中的横云山曾是黄公望、董其昌画山水的模特一样,苍翠葱茏,灵动诱人,尤其是双峰体态如乳圆润,很像大地掌心托起的一对云间茶壶。佘山水美,“洗心泉”、“沸香泉”之水,清冽可口且带有温性,山上产茶,茶名古称“本山茶”,康熙皇帝巡幸松江府,赐名佘山为“兰笋山”,茶名改称“兰笋山茶”;今为佘山绿茶,美称“上海龙井”。佘山茶场现有茶园30亩,年产绿茶500斤左右。故,松江佘山客观具备了创意中国明代小壶的诸多要素。
人称“山中宰相”的陈继儒,一生与茶结缘,这是其能够与时俱进首创宜兴小壶的成因所在。据陈继儒自述,他在东佘山过着“带雨有时种竹,关门无事锄花;拈笔闲删旧句,汲泉几试新茶”的清幽生活。一苦二静,以茶修身,是陈继儒每天必做的功课。他说自己“日常以苦茗代肉食,以松石代奇珍,以琴书代益友,以著述代功业”;夜坐东佘山“神清之宝”,拥炉闲话,渴则敲冰煮茗,饥则拨火煨芋。徐霞客游历天下之初,曾先后四次至东佘山拜访陈继儒。陈继儒说:“家有三亩园,花木郁郁,客来煮茗,谈上都贵游,人间可喜事”;又言仰观山,俯听水,“能脱俗便是奇,不合污便是清”。陈继儒以为,“煎茶非漫浪,要须人品与茶相得”;品茗,大壶不便且不雅观,宜人手一壶,自得把玩雅赏趣味;邀友品茗,人不宜多而杂,“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正所谓“热汤如沸,茶不胜酒;幽韵如云,酒不胜茶。茶类隐,酒类侠;酒固道广,茶亦德素。”上述论点,大多载于陈继儒《小窗幽记》。陈继儒所言精辟、独到,发人深省,故其《小窗幽记》与《围炉夜话》《菜根潭》并称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三大必读著作。
陈继儒卒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享年82岁。他是在绿香满路、永日忘归中托着一把小茶壶安然长眠于东佘山麓的;掩埋他的山泥筑墩高起,冢如壶立。正所谓人在草木中而得“茶”字,遂了他“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