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独特的地理现象
位于徐家汇西南,有个漕河泾,漕河泾与古代运送漕粮有关。元代初年,漕粮要运往元大都,常取海道,吴淞江是名副其实的“漕河”,当时一条叫“漕溪”的小河,过蒲汇塘,北连李漎泾,而后通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漕河泾”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全长1.9公里的日晖港也早已填埋成为日晖港地区,还有数不清的小河浜都相继填成了马路,许多古河道的名字也就相继消失了。
河湖港汊最终填没成马路,古河道的消失,也是城市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旧时上海有“沪城八景”之说:海天旭日、黄浦秋涛、龙华晚钟、吴淞烟雨、石梁秋月、野渡苍葭、凤楼远眺、江皋雪霁。这些风景多与河道水景有关,“黄浦秋涛”指农历八月陆家嘴附近海潮涌动的盛况,据说当时是“三江入海接潮还,申浦秋涛涌若山”;“石梁秋月”则是在中秋节月圆之夜,人们聚集在小东门外陆家石桥观桥赏月时的美景;“吴淞烟雨”特指吴淞地区烟雨蒙蒙之境……今天很多人对此恐怕已经很陌生了。
考古学家考证出上海史前文明有6000年之久,上海史前文明如此繁盛,应该归功于上海独特的地理现象——冈身现象。根据历史地理学家的说法,今上海地区的西部,有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地下贝壳砂带,砂带比附近地面稍高,古称“冈身”,其西界大约北起太仓,南经外冈、马桥至漕泾(金山东)以东;其东界北起嘉定,中经南翔、莘庄、竹港,南至奉贤、柘林附近。冈身走向略似弓形,东西最宽处达10里,最窄为4里。这条狭长的冈身地貌,是远古时代古海岸线的沉积标志,也是上海滩逐渐成陆的有力佐证。
然而,冈身形成于何时?据历史文献、考古学、地质勘探学及历史地理各方面专家的研究成果,远古时代,长江口南岸沙嘴自西北向东南伸展,到达杭州湾后,最后与钱塘江北沙嘴相接。宋代绍熙《云间志》(1193年)记载:“古冈身在县东七十里,凡三所,南属于海,北抵松江,长一百里,入土数尺,皆螺蚌壳,世传海中涌三浪而成,其地高阜,宜种菽麦。”这是“冈身”的宋代记载。冈身是古海岸线的沉积标志。按上海闵行区马桥一带贝壳堤(冈身)的高度,在远古比现今要高出2-4米左右。到了距今4000年,由于“冈身”这道天然海堤的保护,冈身以西发展为滨海湖泊平原,随着海平面的逐渐下降,地势较高的冈阜,相继出现人类活动遗址。上海地区已发现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很多,就是明证。专家推断距今2000年以来,海面接近于今天的海面,但就是直到今天,上海的海面依然波动不止。
随着冈身的形成,上海的海岸线稳定下来,冈身以东为尚未成陆的海疆,冈身以西由低洼地变为淡水沼泽沉积地域,随后便有人类居住,开启上海史前文明的新阶段,稍后才有崧泽文化等一系列考古意义的文化遗存。冈身,如同一道天然的保护堤,护佑着诸多的史前文明。上海是长江的入海口,太湖的泄水口,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海产丰富,如果缺了“冈身”,就无法吸引远古先人在此稳固立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冈身是上海史前文明的摇篮和“孵化器”。
北宋以前,今上海整个地区基本成陆。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修建的海塘,位于顾路、川沙、南汇、大团、奉城一线。到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1487年)加固,沿称“里护塘”。在这一线内侧,发现了许多五代、宋、元时代的遗迹和遗物,说明这里在北宋以前已经成陆。
据1996年8月11日《新民晚报》报道:“本市水利、气象、地矿等多学科专家历经三年完成‘海平面上升对上海影响及对策’课题研究,发现濒江临海、地势低洼的申城受东海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双重因素影响,未来相对海平面上升预测值到2010年为15-25厘米,2030年为30-40厘米,2050年为45-50厘米。”这个信息不容忽视,因为处于大海边上的城市,海平面的上升将会给城市社会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我们当代人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
这就是上海在地质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大海赐予了上海先民获得生命必需的土地,自然形成的“冈身地貌”如同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无言地诉说着上海这块土地的历史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