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上海在义务教育上已推行“绿色指标”“零起点”等改革措施,但应试教育导向的大背景长期存在,不少学校和补习机构仍习惯编班,将孩子分成三六九等。为了市场利益,迎合部分家长的需求,补习机构大面积提高孩子的应试能力。
我提出“有机教育”的概念:教育不是工业,是农业,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来,不能拔苗助长,不是生产复制品,而是要培育个性。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倡导教育减负,中国孩子玩的时间太少了。我们孩子真的很辛苦,都在抢跑道、爬楼梯。但中考、高考的指挥棒没有取消,教育公平难落地。学校和机构所谓的选拔,就是对秧苗催熟,用人工手段增加肥力,比如训练孩子多做难题、怪题,搞得孩子睡眠不足。有统计显示,孩子读完中小学要做10万道题目。
我们的教育还是要慢下来,要注重培育孩子学会分享、创新和合作。通过全面发展,通过制度保证,培育孩子的毅力、情商。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长规律,考虑到孩子尤其是低龄学童的心理,不要搞排名、搞摸底测试,很多学校明的没有排名,但存在隐性排名,这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打消他们学习的动力。
社会机构、主管部门要起到监管作用,要遵循教育规律,阻止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事情发生。家长要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要替孩子选择,要想想什么更利于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