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巴黎,带给世人的不止哀痛与愤怒,还有启迪。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高科技为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但也使杀戮更加高效,使野蛮与恐惧的散播更加毫无阻滞。某种意义上来说,后者可能也是恐怖主义滋生蔓延的另一重因素。
在那个暗夜里,优雅的文明如精美的瓷器被打碎。当枪声和爆炸声响彻巴黎街头,当彼岸的恐怖在此岸的人们头脑中不断添加细节时,一则中国武警部队在新疆山区击毙暴恐分子的信息也开始在网上流转。它振奋了国人,也将血色的镜头迅速拉近,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暴力恐怖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已经是一个环球同此凉热的问题。
确实,这些年来,“东突”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尤其是新疆“7·5”事件之后,恐怖袭击开始成为不少大城市需要评估的安全威胁。《环球时报》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在ISIS的训练营里,同样有着“东突”分子,位于土耳其南部与叙利亚北部的ISIS下属“东突”恐怖训练营已经有一定规模。新疆的反恐官员对此表示,从长远来看,这些经过实战训练的“东突”分子对中国未来的安全威胁不小。
11月15日,中国国家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和公安部联合召开反恐怖工作专题视频会议,国务委员、国家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在会上说,对于反恐,各级领导都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确保一方平安,维护一方稳定”。上海市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也随之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了上海反恐的具体要求:充分依靠群众,周密开展反恐情报工作,提前发现涉恐涉爆动向和线索;严密落实排查管控措施,坚决防止发生现实危害;全面检查社会面反恐防范措施落实情况,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加快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升整体防控暴恐活动的能力,充分做好应急处置的各项准备等等。
其实,近几年上海对于城市安全防控一直在强调“反恐标准”。从2001年起,上海于全国率先实行了公安武警联合武装巡逻,2009年开始常态化运行。仅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武警联合武装巡逻力量就已累计出动警力27万余人次。巴黎“黑色星期五”的前一天,上海还提高了这种联合巡逻的等级,完善了不同条件下联合运作的勤务模式,加强了机制磨合和实战演练,并使武装巡逻与全市街面上的特警、特种机动队、巡逻民警等公安巡控力量之间实现了指挥的统筹,确保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能第一时间有效处置。
很多人曾对“反恐标准”大惑不解,认为有些草木皆兵,现在看来,这种“唯恐不及”的态度,才是上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相对平安的重要原因。
面对恐怖主义,国家和政府的行动十分坚决。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显然也应当有所准备。这些天,一个5分钟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里流传,那是一部名为《当恐怖袭击来临时》的美国休斯敦政府反恐宣传片,传授的是遇到恐怖袭击后,关于逃跑、躲藏和搏斗的知识。对中国人来说,这属于冷门的知识,以前很少有人提及,但在反恐从边疆走向城市的当下,这将成为一种应知应会的能力。上海反恐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潘光此前在接受采访时就曾指出,目前的城市反恐机制建设大致分为4个部分:一是预警机制,二是快速反应机制,三是后果处理机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全民教育机制。“要让老百姓都了解并能熟练掌握应急和自救技能,一旦恐怖袭击发生,才能将伤亡降低到最小。”
我想,这种教育,培养的不仅应是能力,还应当是一种意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些年,轨道交通的安检一直争议不小,很多人认为它形同鸡肋。最近,上海警方又宣布将升级轨交安检的形式,启动集中突击临检常态工作机制,“每小时逐站轮换”,采取“安检通道盘人、进站安检口查物、站厅站台抽检”的临时措施加强对危险品和可疑人员的拦截。这种做法,相比目前的安检方式,无疑将带来更多不便,但理性思考,我们应当支持。这就是一种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有不少网友对这一消息表达了不满,但大部分人不满的恰恰不是安检的“严格”,而是“不严”。大家认为目前那些仅仅“喊喊话”、“挥挥手”的安检,反倒使配合安检的人成了笑话,给轨交的安全运行打上了问号。这一点,有赖今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生活在这个城市,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爱与珍藏,都有不惜一切守卫的东西。为此,有时我们必须做出牺牲。这种牺牲,可能很大,可能很小,可能是时间,可能是便利,可能是精力。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妥协与让步不仅是安全的需要,也是一种文明的表征。总有一天,你会因之受益。
(作者为首席记者)